“呀,這是哪兒?暈,又走錯路了。”在現如今城市道路快速發展的今天,一些新手很容易就走錯道路,這不,前面就有人走錯了路線。不光新手,一些老司機有時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長途自駕游則更加明顯,稍有不慎就會誤入“歧途”。油價又漲了,對有著新手、路癡雙重身份來說,迷路帶來的損失進一步擴大,購置GPS已經從選修課升級為必修課。
在GPS產品琳瑯滿目的今天,整車企業也在不斷的推出適合旗下車型的原廠導航產品。而在中國,GPS依舊是許多廠家必爭的市場,應運而生的則是各大GPS企業之間和地圖企業之間的較量。那,究竟GPS市場誰主沉浮呢?手持GPS與車載GPS之間究竟有很區別呢?一起來看看今天編輯為大家帶來的有關GPS產品的知識。
GPS導航儀
GPS的起源和使用價值
空間中的任意三個點可以確定一個平面,而假如在這個平面上有一個點,它在什么位置是未知的,但是知道它與另外三個點的位置關系,就可以求出這個未知點的平面坐標;若在空間直角坐標系中,則需知道它與四個點的位置關系才可確定,全球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就是依照這個數學原理于1973年11月在美國國防部誕生。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是美國從本世紀(報價圖片參數)70年代開始研制,歷時20年,耗資200億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整個系統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備用衛星組成,6個軌道平面的每個平面上分布4顆衛星,這樣的配置使同時出現在地平線以上的衛星數目隨時間和地點而異,最少為4顆,最多可達11顆。
初期,GPS技術在軍事上的陸、海、空導航,定點轟炸以及艦載導彈制導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尤其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的導彈在衛星定位系統的導航下準確的擊中遠程目標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個時候起,GPS技術也就是衛星導航技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隨著GPS技術向民用的開放,它所蘊藏的巨大商機被挖掘出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GPS產業每年創造效益達到數百億美元。特別是隨著衛星導航接受機的集成微型化,出現各種融通信、計算機、GPS為一體的個人信息終端,是衛星導航技術從專業應用走向大眾,成為繼通信、互聯網之后的信息產業第三個新的增長點和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GPS的種類區分
市面上常見到的導航大致分為原車一體機導航、車載便攜式導航、手持便攜式導航、手機導航等。而應用更多的可能就是原車一體機導航和車載便攜式導航。主要是因為原車一體機導航與原車內飾一體且不用考慮充電及拆卸問題。在沒有配備一體機的車型上車載便攜式導航便成了首選,它更方便攜帶且價格較一體機更加經濟實惠,用戶可以拆卸下手持進行操作。
和人一樣,GPS導航儀的第一印象很重要,這里說的第一印象可不是指GPS外觀,而是指它的搜星能力。有些用戶可能會有類似的經驗,車都啟動半天了自己手中的GPS導航儀還沒連接到GPS衛星呢,這不是耽誤事兒嗎。現在大多數導航儀都采用20通道的SiRFstarIII高感度接收芯片,擁有定位精準、速度快的特點。在第一次啟動GPS時通常需要1分鐘左右可以定位成功,往后熱啟動時間很短,只需12-14秒就可以了。
理論上GPS導航儀只要能夠接收空中三顆衛星,就能夠通過計算得出自己當前所處的三維(經度、維度、高度)位置信息確定車輛所在的具體坐標。但是這三顆衛星的位置在短時間內恰巧被高樓、立交橋等設施阻礙的話,就會出現信號漂移、中斷等情況,這時如果你的GPS導航儀能夠連接到3可以上的衛星,除去被擋住的還會有備用的衛星繼續發揮作用就可避免上述現象了。所以衛星連接的數量還是越多越好,但這也不是說要追求數量到一個什么程度,而是能夠保證無論你處于什么位置都能夠充分保證有三維定位有效衛星就好。道路實測:車載與便攜式GPS的終極PK
前面說了GPS的起源和在現代汽車領域的應用等等;那么,GPS在整車的使用價值是否合適大家的心意呢?我們先來看看,操作便捷性。當然一款GPS的優劣并不一定要通過硬拼導航的搜星能力。今天,我們要說的說的就是車載GPS與便攜式GPS之間在線路規劃,以及使用舒適度上的差異。當然,不是所有的GPS都有這樣的問題。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