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廣州市交通信息化發展現狀
廣州市交通信息化發展情況。目前廣州交通信息化的發展主要從面向公眾、面向企業和面向政府管理三個部分進行有關的信息化建設和發展工作。
面向公眾方面。在過去的建設過程中,以推出一站式的綜合交通信息服務系統行訊通APP和公眾好,用戶超過550萬,羊城通發卡量超過4900萬張,建立如約巴士集約化公交服務和如約的士個性化約車平臺,建成公路聯網售票電子客票系統,推出在線購票、在線支付、自助取票、二維碼進站等新型電子客票的服務。2015年售票量380多萬張,近三年的增長率分別為157%、133%、152%。建成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實現一個平臺、一次遞交、一個標準。建成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為全市物流企業提供綜合物流信息服務。
企業應用管理智慧升級。建成智能公交系統,覆蓋全市12000輛公交車,建成中山大道試驗線BRT信息系統,獲得聯合國頒發的應對氣候變化環保的“燈塔獎”;建成出租車智能管理系統,全市統一平臺,覆蓋2萬多輛出租車;建成智能水上巴士系統,實現水上巴士50多艘船舶統一調度和客流分析。
交通行業監管全面覆蓋。建成交通信息指揮中心,實施五大職能,實現信息化行業全覆蓋,建成公交、出租車、約租車、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機動車維修、停車場行業管理等多個行業管理,覆蓋全市營運車輛和在穗外籍車輛;5800多家停車場實現交通運輸行業監管的全面覆蓋;建設了道路路政審批和監管審批系統、路政稽查系統、綜合執法系統,以及建成了全市主干道、重點橋梁、客運站場周邊、內環路的視頻監控體系。
決策分析能力明顯提升。2015年,建設了基于大數據的重點區域人群監測系統,在春運期間,在交通、公安、鐵路等多部門得以充分應用,創新建設公交客流分析系統,公路客運客流分析系統、城市道路運行分析系統、公交線網基礎數據管理信息系統和交通仿真實驗室等一系列決策支持的信息化系統。
電子政務平臺成績顯著。建設交通行業網上辦事大廳,對外提供交委106項業務全面的網上辦事服務,推出了微信辦公、中小客車指標調控系統日點擊量超過1000萬次,構建了廣州交通行業從業人員個人信息化系統,以及交通運輸信息閉環監控系統等一系列電子政務方面的信息系統。
基礎數據采集能力增強。控制自主建設和共享共建,實現了GPS數據11條/天,業務數據2000萬條/天,以及與公安、氣象等部門實現了36類約194項數據共享,完善了廣州交通光纖骨干網建設,建成了以天河南中心機房、海珠數據樞紐為雙核心,連接超算中心,輻射各區的交通信息骨干網絡。
信息化安全體系得到全面完善。建成了交通信息化安全防護體系,滿足信息化安全技術的要求。
信息化建設標準逐步規范。2012年起,廣州市交通委員會通過與市質監局的合作,組織、制定和發布了十多項交通領域的地方技術規范,覆蓋了停車場、客運、車組、橋梁、運輸、道路等一系列的交通信息化領域,為信息化的建設提供了標準化的基礎保障。
面向“十三五”,廣州交通信息化面臨著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機遇方面,主要是宏觀政策、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交通大數據的積累,以及移動互聯等新的技術,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行業體制改革要求政府監管能力進一步提升,企業轉型升級的活力需要進一步激發,公眾出行的品質多樣化有待滿足,交通數據潛在的價值進一步發揮,以及與信息化發展定位相適應的保障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對我們十三五信息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廣州市提出“十三五”發展思路
廣州市“十三五”發展思路主要有發展理念、思路和發展目標三部分。
發展理念:我們將秉承統籌、創新、開放、服務四大發展理念,按照統籌協調、夯實基礎;技術引領、創新發展;強應用、突出服務;完善機制、健全保障的發展思路,到2020年實現總體目標以及具體目標。
發展思路:以交通管理服務現代化為目標,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行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慧交通建設作為交通運輸創新驅動主戰場,以行業信息化重點項目為依托,著力夯實交通大數據的基礎,創新交通信息服務,大力推進行業深入應用,全力保障信息安全可控,實現交通行業信息化的持續創新。
發展目標:總體目標將實現交通要素的感知全面覆蓋,交通信息化資源的全方位整合,管理決策手段的先進,公眾信息服務廣泛普及,技術標準與安全體系健全,信息化人才隊伍實力雄厚,保障機制全面完善的目標。在具體的目標方面,將從夯實信息感知基礎、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強化信息系統建設、創新拓展服務空間和健全信息化保障機制等五個方面開展工作。
三、廣州市“十三五”交通信息化建設重點內容
首先是“十三五”建設戰略發展的體系框架。整個框架的形式可以總結為“四層一體”的發展框架,“四層”主要分為服務層、應用層、分析層和感知層。就內容而言,可以歸納為“一大中心”、“三大平臺”。所謂一大中心,將建設智慧交通的大數據中心,大數據中心內部分為云計算服務平臺、大交通綜合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交通骨干通信網絡。三大平臺分為:互聯網+智慧交通服務平臺、智慧交通綜合業務平臺和城市交通智慧感知平臺。加上有關的事項保障機制,整體構成了廣州市“十三五”交通信息化發展的戰略框架體系。
具體框架體系的內容,從各個層次來說,物理感知層主要實現利立體化全領域感知能力,數據分析層實現三位一體的數據治理的總引擎,業務運營層實現綜合業務的協調,公眾服務層實現交通運輸營造貼心的出行服務環境和交通運輸的信息化服務提高水平。
在戰略框架的特點上,體現了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技術的發展路徑,體現了為公眾的主旨思想,全局統籌信息化建設的業務協同,體現了信息共享、開放的數據應用戰略,技術引領戰略超前,保持世界先進。在智慧感知平臺方面,在已有的一卡通、衛星導航定位、視頻手機信令的基礎上,將建設八大信息采集系統,包括城市主干道交通信息采集系統、公交站場站點視頻監控系統、公交客流采集系統、出租車車載視頻監控系統等8項重要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統,構成交通智慧感知平臺。
智慧交通大數據中心中的綜合數據交換與共享平臺,這個平臺主要強化和實現交通系統內部以及交通系統和其它系統、其它部門之間的信息化的數據共享和交換的內容。
交通骨干光纖通信網絡方面,這里將在原來的雙核心基礎上,實現中心的三角形的環狀的交通骨干核心,完善交通骨干通信網絡。在云計算服務平臺方面,主要將建立涉及政策評估、客流預測、實時路況、擁堵分析、交通仿真、線網規劃等一系列的云計算服務。在綜合業務平臺方面,分為企業應用方面的平臺和政府管理應用方面的具體內容。在企業應用業務平臺方面,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和道路運輸兩大方面。在城市交通方面將新建13個系統,升級8個系統,包括一鍵叫車、珠江夜游、城市交通支付等城市交通方面的13個新建系統,以及道路運輸方面新建兩個系統,升級三個信息化系統。在政府應用平臺方面,具體包括行業監管、電子政務和決策分析三個方面。在政府的行業監管方面,將新建14個系統,升級13個系統是我們建設的重點,將建設綜合交通指揮與業務協同平臺、交通應急預案管理聯動處置平臺、水上巴士安全信息平臺等一系列的信息化監管系統。
在決策分析方面,將新建11個系統、升級3個系統,主要系統包括綜合客運樞紐疏云組織決策分析系統、城市主干道狀態識別與路況預測系統、公共交通出行客流OD分析系統。在電子政務方面將新建一個系統、升級5個系統。
在互聯網+智慧交通服務平臺方面具體建設4項內容:第一是打造獨具特色的“如約云”信息化交通服務平臺,結合市民需求,創新企業的運營模式,利用移動互聯網手段打造如約巴士、如約的士、如約停車、如約學車、如約愛車等方面的服務;第二是做優“行訊通”綜合交通信息服務平臺,將“行訊通”打造成為廣州交通出行綜合信息服務品牌;第三是建立城市交通一卡通云服務平臺,推進空中發卡、移動NFC充值、線上消費、移動信息服務等交通一卡通互聯網應用;第四是建設交通誘導信息服務系統,以電子站牌、誘導屏等將實時的公交路況信息等等。
新技術在交通領域應用的探索研究。將重點開展移動互聯技術、云計算技術、車聯網技術、車輛調度技術和交通仿真技術在交通行業應用的探索和研究。
四、廣州交通信息化發展特點
我們總結出四個特點:第一,構建完善智慧感知、智慧分析、智慧應用和智慧服務的智能交通運輸服務體系;第二,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驅動行業應用創新;第三,面向大交通管理體制的交通數據資源整合與開放機制創新;第四,將面向公交都市示范工程打造智慧公交、人文公交體系實現服務創新。
(本文根據廣州市交委科信處處長張孜在2016第五屆深圳國際智能交通展覽會之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城市智能交通論壇上的演講速記整理,發布時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