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交通出行的壓力日益增長,“堵車”就像病毒一樣在中國一、二線城市蔓延,醫院、商超等區域更成為重災區。汽車本應該帶來的方便、快捷、高效,卻因為“擁堵”而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有車一族的出行生活毫不輕松。
當人們說起滴滴的創業故事或者成功經驗時,常常會說:傳統打車模式下,乘客是聾啞人,司機是盲人,嘀嘀打車把兩個“殘疾人”給治好了。
其實很簡單,這是由于供、需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這種不對稱,同樣存在于停車問題上。“盲停”不僅僅意味著車主個人停車效率低、體驗差,而且一旦遇到停車場使用高峰期,大量的“盲停”車輛很容易因為長時間找不到車位而在停車場外面大排長龍,直接影響到道路交通的正常運行。
2013年,作為停車百事通聯合創始人兼CEO,李國偉在“智慧停車”領域找到了創新、創業的舞臺,帶領團隊踏上了共同的筑夢之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變革傳統停車模式,讓車主告別過去出行最后一公里所遇到的“盲停”問題。
抱著對”智慧停車“的堅定信念,李國偉帶領停車百事通團隊從2013年創業以來,堅持專注于停車事業,雖然經歷了重重困難,但仍然不忘初衷:為廣大的車主及時找到停車位,節省用戶寶貴的時間,減少道路擁堵,打造節能減排的智慧行車環境。
2013年伊始,停車百事通IOS和Android APP正式上線,技術平臺和停車場數據采集分析平臺搭建完成;多項軟件、硬件設備申請著作權和專利。經過線上和線下團隊的共同努力,2014年9月,停車百事通含北、上、廣、深在內的首批10個城市的停車數據查詢業務上線發布。這10個城市的車主用戶第一次感受到,下載一款APP就能夠查找停車場的位置、收費價格、剩余車位以及實景圖等信息,從而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車位。
完成了10個城市的停車數據采集與應用后,停車百事通并沒有停下腳步,截至目前,覆蓋城市數量已經由最初的10個擴展至50個,覆蓋停車場數量則擴大到8萬家,基本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停車信息數據聯網。
在實現方式上,停車百事通充分利用停車場既有的智能設備進行互聯網化,通過將不同智能停車場聯網,集成實時空余車位信息,打破信息孤島,實現車位信息共享。
得益于龐大的停車數據,“停車百事通”除了能夠幫助個人車主減少因找車位而浪費的時間外,還可以為政府有關部門提供規劃、建設新停車場、改造老停車場提供大數據決策參考信息,也可以為車聯網廠商、地圖廠商、生活O2O服務商等提供數據服務支持,從而持續改善城市的交通環境。
2014年9月,深圳交委“交通在手”與停車百事通成功牽手;同年11月,大眾點評牽手停車百事通,鞏固生活服務平臺競爭力;同年12月,百度地圖與停車百事通達成合作協議,百度導航和停車百事通進行戰略合作。2015年8月,中國移動與停車百事通簽署合作協議,合作開發“和地圖”業務上線運作。2016年,停車百事通又與中國人壽、中興等企業在智慧交通領域達成合作……
基于自有APP和合作伙伴的渠道,停車百事通正在為越來越多的車主用戶提供服務,也因此得到了來自用戶,來自業界的支持和鼓勵,如獲得“2014年度智能交通推薦技術方案獎”、“2015年度智慧交通創新產品獎”、“2015年度優秀智慧停車解決方案”;2016年5月,停車百事通榮獲中國停車行業“金泊獎”;同年6月,成功摘得“2016中國云停車十大品牌”獎項。李國偉本人也被評為“2016中國云停業行業十大風云人物”。
這些成績的獲得,賦予停車百事通的是更大的責任,并將激勵停車百事通向更高的目標努力和邁進。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