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1到22日,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與荷蘭基層設施與環境部共同組織召開了“中荷政府間交通合作項目研討會”。會議期間,雙方還應邀到荷蘭駐華使館與大使、歐盟交通參贊及業界代表進行了親切交流。
4月21到22日,根據中荷政府間交通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有關安排,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與荷蘭基層設施與環境部共同組織召開了“中荷政府間交通合作項目研討會”。來自歐盟和荷蘭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等14位外方代表參加研討,中方邀請了北京交通運行協調指揮中心、北京工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華為等政府、院校和企業的領導與專家參加研討并作交流發言。院總工程師王笑京出席大會并致辭,并就雙方下一步合作提出了建議。荷蘭駐華使館交通參贊Anne teVelde、荷蘭基層設施與環境部聯絡官Dineke van der Burg、荷蘭基層設施與環境部項目負責人Ronald Adams等人出席研討會并就交通項目未來合作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公路院ITS中心主任李斌與中心總工程師張紀升在研討會中對中荷交通數據融合、車路合作系統等方面的合作成果和未來設想進行了匯報發言。會議期間,雙方還應邀到荷蘭駐華使館與大使、歐盟交通參贊及業界代表進行了親切交流。
公路院總工王笑京:我院將繼續加強與荷蘭研究機構的深度合作
在開場致辭中,院總工程師王笑京首先對中荷政府間交通合作的過往20年給予了高度的肯定。由于中荷雙方交通運輸部簽署的中荷政府間交通合作諒解備忘錄已經到期,今年是中荷雙方重新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以及兩國部長互訪的年份,就中荷雙方在智能交通領域未來的合作,王總提出以下幾點:
一,繼續深化數據融合技術的合作研究和示范應用,同時可將大數據技術作為重點,推動智能化、個性化、云端化的交通管理和服務。
二,加強智能車輛對交通安全的潛在影響和風險的分析、評估和測試工作。可以將智能車輛和自動駕駛車輛對基礎設施和交通工程設施影響評估作為下一階段的重點內容。
三,交流或合作開展未來交通運輸領域相關法規和技術標準的研究和預測工作。
項目經理Ronald Adams:期望繼續與中國開展充滿挑戰但卓有成效的合作
Ronald Adams先生對荷蘭阿姆斯特丹實地測試項目的歷史,經驗及未來的設想進行了介紹,并回顧了本次中荷合作中雙方密切的交流合作。荷蘭阿姆斯特丹實地測試項目自2012年開始,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分別從車載、路側以及整合三個方面開展,對交通管理中的新方法、新手段在一個開放的區域進行測試。第一階段路側相關研究完成的基礎上,目前正在進行第二階段車載相關內容的研究,并將在第三階段將兩者整合起來。其經驗表明,大規模的實地測試的成功需要政府、企業還有研究機構之間完美的合作,并且可以作為國際合作的一個基礎,未來,期望與中國在交通管理以及數據融合方面開展進一步的合作。
Bart van Arem教授:自動駕駛將提升交通效率與安全
荷蘭代爾夫特大學Bart van Arem教授圍繞自動駕駛這個主題,給大家講解了荷蘭自動駕駛的發展以及自動駕駛帶來的影響。Bart van Arem教授以“請大家注意我的演講中我們荷蘭的部長出現了幾次?”作為演講的開端,引來大家濃厚的興趣。Bart van Arem教授詳細的回顧了荷蘭自動駕駛的發展歷程,以及目前在代爾夫特開展的一些實驗室內的測試以及實際道路上的測試。自動駕駛將從駕駛員控制轉變到車輛控制、駕駛員監管的方式,也將有助于緩解交通擁堵,提升駕駛安全。自動駕駛的實現需要政府、研究機構、產業界等各方一起努力。
通過本次研討會,中荷雙方就共同感興趣的數據融合和自動駕駛領域,就各自研究成果和未來計劃深入交換了意見,成效顯著。本次研討會也是中荷新的政府間合作備忘錄簽署的前奏,也為幾年兩國交通部長級互訪營造了良好氛圍,同時,本次研討會也是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建院60周年系列學術交流活動的組成部分,為公路院的廣大同事開闊視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中心總工程師張紀升:與交通部共同推進河南高速公路智能管控系統示范工程建設
張總報告了中荷雙方在高速公路交通預測和數據融合方面合作開展的工作成果雙方在北京首都公路發展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利用京承高速公路的斷面交通流數據和DSRC交通流數據開展了多源交通數據融合、旅行時間預測模型方法的驗證工作,為未來高速公路旅行時間的發布奠定了基礎。他同時就雙方在數據融合方面的繼續合作提出了相關建議。
公路院ITS中心主任李斌: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
他對中荷智能交通領域的未來的合作給出了規劃和設想。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發展較慢,處在互聯網充分發展和車輛自動化發展變革期的中國,將利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優勢,研究構建全新的交通運輸模式,中方將在合作式智能交通系統、自動駕駛等方面開展測試驗證和示范工程。他還就雙方合作的形式、合作內容及安排等提出了建議。(戴弘紅張凡/文滕學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