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城市交通擁堵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工程,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限號”、“限購”等政策。但“一限了之”的做法并不是最好的。首先,“限”字令政策限制了市民固定資產的使用;其次,部分市民為應對“限號”政策,不得不再購汽車,從而增加停車位需求,城市交通擁堵不減反增;再次,某些“限”字令政策導致高排放、高污染汽車流向其他地域,使“治理污染”變為了“轉移污染”。
是簡單地限號、限購、一刀切地飲鴆止渴治標,還是科學定位、精準手術、兼顧公平與效率、標本兼治,是我們面臨的抉擇。
研制智能卡,征收交通擁堵費,發展惠民的公共交通,應是治霾與治堵的良策。
對進入各大城市主城擁堵區域的車輛收取擁堵費,將所收資金用于發展公共交通,是對城市交通這個公共資源最好的利用。可以界定擁堵區域,安裝智能化車輛電子收費識別系統。除公交、出租車外都安裝電子錢包。外來車輛可根據電子信息卡在出城收費站一并收取,居住在該區域的居民可以采取其它優惠。
對于征收的交通擁堵費,政府可以用于補貼公交,實現惠民公交。這樣,一是極大減輕了城區交通壓力,減少污染;同時優惠公交也是對碳排放較少的其他市民的一種補償和福利。(渝商會會長、重慶大學博士生導師 胡定核)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