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正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數以億計的人們,無時無刻,不知不覺地在生產大量數據。據悉,2012年全球產生約2.4ZB的數據,到2020年,數據還將增加14倍。大量的數據使得從數據中分析出人類的行為習慣成為可能,并催生無限的商業機遇。
大數據對整個產業和社會來說都是新的機遇,但也有諸多難題要解,首當其沖的就是數據傳輸、存儲、管理、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過程中個人信息存在隱私泄露之患。當大數據的商機與人們隱私安全相互博弈,只有建立完善的使用規范,才能進入良性發展。
商業化與隱私之困
在大數據技術下,海量的用戶數據信息可以幫助企業分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將基于內容所產生的用戶行為、用戶數據、用戶特征轉化為數據資產,并加以挖掘和分析,增強用戶獲取信息的便利性,實現從產品價值導向到以客戶體驗價值為中心的導向的轉換,實現精準營銷,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但是,大數據用于商業化的過程中,泄漏用戶信息的事件頻繁發生,其中,互聯網屬于重災區。
比如今年10月,一份名為“2000萬開房數據”的資料被網友瘋狂下載。2000萬條數據大范圍泄露,顯示2000萬個受害人包含姓名、身份證號、性別、出生年月日、手機號及注冊郵箱在內的詳細個人信息。
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只有28.30%的公眾表示信息未被泄露過,可見個人信息泄露問題有多嚴重。而國家對于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也逐漸重視起來,2013年相繼頒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及《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文件,后者更嚴厲規定信息服務提供商不得泄露用戶姓名、身份證號等,違反者罰最高3萬元以及“記入社會信用檔案”等。
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指出,中國人口居世界首位,但2010年中國新存儲的數據為250PB,僅為日本的60%和北美的7%。目前我國一些部門和機構擁有大量數據但寧愿自己不用也不愿提供給有關部門共享,導致信息不完整或重復投資,而大數據應用的前提就是數據開放。
一方面是個人信息數據遭泄露,一方面是大數據存儲量偏低。大數據的商業化發展之路遭遇障礙。
應制定大數據使用規范
大數據在現代生活中重要性日益增長,特別是經濟領域,眾多企業都開始加大行業數據挖掘。因此,在發展過程中都面臨上述問題。比如,企業通常在收集用戶數據時附帶個人隱私政策相關說明,然而,因為條款過長,晦澀難懂,有時候用戶不進行閱讀而直接點下同意按鈕,導致事后出現問題。為規范大數據產業順利發展,日本就首次制定大數據使用規范,要求企業公開的用戶個人隱私條款說明應通俗易懂,并使用戶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供企業參考。
比如,要求企業在制定個人隱私條款時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其中有必須標注的內容,包括所采集數據的目的、使用方法、若需提供給第三方時第三方的信息、用戶要求企業停止向第三方提供數據時的措施及咨詢方式等。此外,要求企業用直觀形象的圖表及圖標取代難以理解的詞匯,并需將說明縮減在兩頁以內,以便用戶能快速了解自己對數據信息的權利。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表示,目前,我國還沒有國家層面的專門適合數據共享的國家法律,只有相關的條例、法規、章程、意見等。在數據共享方面存在的問題仍然很突出:缺少國家層面的政策,已有分散的若干意見約束力不夠。
鄔賀銓也強調,在數據共享的同時,我國需要盡快制定“信息保護法”和“信息公開法”,既要鼓勵面向群體而且服務于社會的數據挖掘,又要防止針對個體侵犯隱私的行為,提倡數據共享又要防止數據被濫用。在確保國家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開放數據資產,釋放大數據的巨大價值。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