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綜合交通大調查目前還處在數據整理和分析等環節,但在上海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副所長朱洪的筆記本上,已密密麻麻記錄了很多心得體會。回頭這些心得將變成一條條改進意見,應用于今后類似的調查活動。
39.jpg
“其實,做交通調查和科學家在實驗室做實驗一樣,想一步到位很難,但只要反復總結再改進,就總有‘登天’的時候。”朱洪說。
借助電子地圖實現精確定位
問:第五次綜合交通大調查進展如何?
答:目前進展比較順利,也符合之前制定的時間表。9月中下旬已經完成了入戶調查和軌交站點調查等環節,調查數據已基本匯總完畢,國慶過后將進入數據分析環節。根據時間表,今年底將形成初步調查結果,但最終調查結果將于明年上半年發布。
問:本次大調查使用了一些新的技術手段,整體效果如何?
答:整體而言,使用包括手持終端、電子問卷等在內的技術手段,大大提高了調查的效率和準確率。舉個例子,2009年進行第四次大調查時,居民填寫的出行起點和目的地里,有約20%在地址庫里找不到。這次我們借助多種電子地圖完善了地址庫,今年7.5萬戶居民中只有5000條出行記錄在地址庫里找不到。
問:引入這些新技術手段后,有沒有發生一些“小意外”呢?
答:在具體使用中,也發生了一些事先沒想到的小問題。比如,部分調查員歲數較大,經過培訓后還是不太會用手持終端,入戶調查時仍然使用紙質問卷。不過,這些調查員普遍經驗豐富,擅長和居民溝通。所以今后要想辦法簡化手持終端的操作,或借鑒“老少配”的做法,讓經驗豐富的調查員和終端操作熟練的調查員搭檔,互相取長補短。
公交優先應該是“效率優先”
問:在前不久的一次公開演講中,你提出一個驚人的觀點,說“推廣公共交通未必就節能環保”,能解釋一下這個觀點嗎?
答:道理很簡單,大家通常認為坐地鐵是環保的,開私家車是不環保的,但如果一輛地鐵列車上乘客數量很少的話,地鐵的單位能耗也很驚人。
引用一組數據支持我的觀點:2005年上海地鐵的“萬人公里平均碳排放強度”為0.44噸,但到2012年卻上升至0.57噸。為何地鐵網絡越健全,單位排放量反而越大呢?原因之一就是,上海地鐵網絡近年來雖然得到了大規模的建設,但部分“市通郊”線路客流有限,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從這個角度來說,“公交優先”的真正含義不是“建設優先”,而應該是“效率優先”,上海要建設有“黏性”的“綠色公交”體系。
問:如何才能提高公交體系的“黏性”呢?
答: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盡快提升郊區新城的功能、促進土地綜合開發利用,說白了就是要設法減少市民的長距離出行,同時盡量平衡“潮汐客流”。但這樣的改變牽涉面很廣,執行起來需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調整。
至于現有公交體系,對地鐵和公交車來說,要通過線網優化吸引更多乘客。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光看乘坐地鐵和公交車的乘客數量的變化,更要設法分析新增的乘客來自哪里?是地鐵吸引了部分私家車主放棄自駕,還是吸引部分步行或騎車的“慢行族”放棄慢行?事實上,交通規劃中應對短途慢行交通加以保護,將其作為公交出行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家車主才是未來公交體系應該重點吸引的群體。
電動自行車應盡早“管起來”
問:你從事交通研究工作近20年,參與了多個科研項目,其中最自豪和最遺憾的事情分別是什么呢?
答:最自豪的事情有兩件:一件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時候,我們團隊準確預測出了極端大客流的出現時間,提前預警,幫助世博會安全度過這次大客流考驗;還有一件事是“朱洪交通政策研究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后,我從“單打獨斗”變成了“抱團作戰”,而且單位里一群年輕同事經常聚在工作室里進行學術交流,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目前工作室已經獲得了上海市“工人先鋒號”等集體榮譽,部分骨干成員也獲得了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等諸多榮譽。
也有一件比較遺憾的事情。2000年參與編制首輪上海交通白皮書的時候,在如何對待電動自行車這個問題上,當時存在較大分歧。因為當時沒有意識到電動自行車安全問題的嚴重性,所以白皮書里也沒有提出明確意見,直到2012版白皮書中才寫明要“引導其合理使用”。
雖然只是幾個字的疏漏,但這導致了相關政策的缺失,并間接導致此后一段時間內電動自行車在上海的無序發展,給交通秩序帶來了不小影響。當時如果對“公交優先”的理解更深刻一些,也許就不會放任這個問題存在了。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