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高速公路、鐵路和公交系統,應注重自我持續性。”美國普渡大學教授彼塔(SrinivasPeeta)博士近日在和《中國科學報》記者談到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交通時說。
彼塔認為,所謂“自我可持續發展”,就是要著眼長遠,通過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能力,兼顧多種高速交通(簡稱“高交”)模式不斷發展,讓大眾有平等機會享受高速交通帶來的出行便利。
彼塔現任美國交通部第五區域大學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交通運輸學會交通網絡模型委員會主席,是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交通系統技術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交通規劃、智能交通系統的研究,在動態交通分配、運輸網絡規劃、出行行為建模與計算機模擬研究方面成果頗豐。
彼塔十分關注中國的交通發展。十幾年前他曾到過中國。2012年8月,他再次來到北京,參加第十二屆國際交通科技年會,并到上海等地考察。在肯定中國交通巨變的同時,彼塔也對中國高速交通如何實現科學、持續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中國交通變化讓人驚訝”
“再到中國,看到北京和上海等地交通特別是高速交通發展,讓人感到驚訝。”彼塔說。
1998年,彼塔第一次到中國,參加在北方交大(現北京交通大學)舉行的學術會議。那時,北京的大街上大多是自行車,道路幾乎沒有擁堵。但2012年他再次來到北京時,街道上已塞滿了汽車。
彼塔說,此次他在中國有幸體驗了多種交通方式:乘飛機從北京到上海,再乘高鐵由上海返回北京,看到高速公路網絡設施健全,車流不斷;綠波信號管理等先進交通技術被廣泛應用;公路基礎設施在方便人們出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這次中國之行的另一感受是,高鐵和高速公路建設并未影響中國航空業,高交發展仍有很大空間。
他從北京飛往上海乘坐的波音747,乘座率很高,基本滿坐;同時,京滬兩地的高鐵也能保持高頻發車。而且,上海虹橋機場還與高鐵實現了兩種運輸模式的無縫對接,構建了一個跨模式的高速交通網絡。與之相比,當他在同年10月訪問臺灣時,看到的卻是因高鐵的修建,臺北至高雄航班乘座率的下降。
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對任何一種交通模式,我們都希望它能自我可持續發展。”彼塔說。
到2012年底,中國鐵路營運里程達到9.8萬公里,高鐵營運里程9356公里;公路總里程超過了370萬公里,高速公路超過了6萬公里,民航累計完成旅客運輸量3.19億人。
如何看待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交通?
彼塔認為,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影響交通模式發展的除經濟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出行需求。特別是高鐵,除了巨額的建設投入,投入運營后還需要能支持維護、管理系統的支出,這更需要根據實際需求、投入產出效益等統籌考慮項目立項。
例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間發展高鐵,因為有高出行需求,是很合理的,至于那些出行需求低的城市間,就不一定適合發展高鐵了。如果只是為在政策上以示公平,各個地區都發展高鐵,就難以使高鐵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
據彼塔介紹,即便在美國,發展高鐵也存在很多爭議。反對者的觀點是,從高效性上看,航空業作為一種高速的大眾運輸模式早已發展成一個完善的系統;而從便捷性上看,大眾普遍傾向于使用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系統。正因為如此,美國高鐵發展一直比較遲緩。
然而,彼塔認為,作為一種長途高速公共交通方式,高鐵可減少對能源的需求,有利于環境保護,從長遠看,也不失為實現便捷高交的一個解決方案。如果發展高鐵,就必須要考慮到其是否能實現自我的可持續性,即是否能成為大眾都接受的一種模式。
交通應與土地同步規劃
采訪中,彼塔還指出,實現高速交通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將交通與土地規劃同步進行,并讓多種交通模式相互協調。
他認為,城鎮化與交通發展總是相輔相成的。交通發展與土地使用也是緊密相關的。城市新區開發與舊區改造在涉及規劃土地使用時,應從多個角度考慮交通問題。現在的困境是,由于以往規劃不到位,城區已開發,居民亦已入住,商業網點業已建立,重新規劃高速交通已很困難。這種狀況不僅出現在中國,在美國也曾出現類似的情況。
彼塔認為,對城市區域建設、改造,在規劃新的土地使用時應同時考慮交通發展,使二者彼此間相互協調。只有這樣,才能為交通可持續性發展打下有利基礎。
無縫連接破解堵車難題
到2012年6月,中國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的城市有17個,其中北京、成都、天津、深圳、上海等5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200萬輛。隨著汽車保有量的急增,“堵城”也越來越多。
如何解決堵車難題?
彼塔認為,堵車是制約高交可持續發展的重癥,現在人們實際出行耗時不是在飛機上,而是在家到機場或機場到目的地的旅途中。醫治這一頑疾的良方是,通過科技優化各交通模式間的無縫連接。
在交通向便捷、無縫發展的過程中,科技越來越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20年前,給駕駛員提供實時路況信息還是個設想,如今已變成現實;用一張智能卡可轉乘于地鐵、城鐵、公共汽車多個子系統間,實現無縫出行;“大數據”讓制訂可靠交通系統控制策略有了保障;電子信息技術為交通系統提供了極具創新的解決方案等等。
彼塔認為,應大力發展公交系統,提供能被大眾所接受的便捷公共交通方式;采取提高停車收費等措施,以減少私家車上路;采用混合交通模型,優化模式間的協調,以實現機場、高鐵站這些城際高速交通與公共汽車、地鐵、城鐵等市內公交系統的無縫連接。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