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羅地網”,有網友曾這么形容我國一些地方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密集程度。高速收費問題,多年來飽受爭議。從今年開始,國內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停止收費,半年過去,免費高速公路依然只有這一個“零的突破”。而專家的一句話——“全國高速公路免費還不現實”,更是激起了一場口水戰。高速公路,應不應該免費,還有多長時間才能免費?
作為國家基礎設施水平重要標志之一的高速公路,我國的建設成就全球矚目——從無到有迅速趕超,到去年底,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達8.5萬公里,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高速公路的遍地開花,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毋庸諱言,在此過程中,“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建設模式,對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由此也產生了問題——高速公路收費高、收費點密、收費期限長,不僅讓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也讓百姓越來越難以承受。
正因如此,既是我國的首條高速公路,又是我國首條免費的高速公路,滬嘉高速的“嘗鮮”之舉引發了公眾期待。可時隔半年,免費的高速公路依然屈指可數。而專家也表示,在現階段,全國高速公路免費還不現實。
失望之余,細想下來,專家的分析不無道理。比如,目前我國的高速公路大多未過收費年限,此時如果一刀切地全部免費,尚未還清的貸款本息加起來,恐怕不是財政能負擔得起的。
而且,高速公路是否就應該全部免費?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使用者付費天經地義,免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對其他人的不公平。拿剛剛免費半年的滬嘉高速來說,收費時每年養護費用在1000萬元左右,免費后這筆養護費用就得由政府包干,也就意味著不管你用不用,所有上海地區的納稅人都要為此“埋單”。
那么,怎樣切實解決百姓難題,降低群眾負擔的同時兼顧公平?需要有關管理部門針對高速公路的不同情況制定對策。
對尚處于收費還貸階段的“年輕”高速而言,收費可以,但要合理。隨著汽車社會的到來,高速公路的車流量遠大于設計流量,那么收費的標準是否可以隨之下調?更值得關注的是收費的站點,要嚴格控制距離。根據《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相鄰收費站的間距不得少于50公里,可現在一些地方得寸進尺,每10公里就能見到一個收費站,個別高速最近的收費站居然相距500米!對此,地方管理部門應嚴格執行規定,過密站點必須撤銷,不能以還貸的名義亂收費。
對已經過了收費年限的“年長”高速而言,如果屬于政府經營的,應該下決心停止收費,還路于民。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屢次將還貸公路違規轉讓成經營性公路,以至于本該“退休”的收費高速,在過了年限后,依然名正言順地照樣收錢。前不久,國家五部委聯合下發通知,禁止將政府還貸公路違規轉讓或劃轉成經營性公路。
畢竟,經營性公路也是公路,應該也必須體現出其公益的屬性,收費不能唯利是圖。像一些經營性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其所獲得的遠超其他行業的暴利,加重了社會的負擔,這種現象必須改變。
還有,一條高速公路,如果從規劃立項、開工建設、竣工運營,再到人員管理、維修保養等各個環節都實現公開透明,公平競爭,讓民企和國企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建設運營成本自然會大幅下降。
毫無疑問,修高速的錢從哪里來,高速開通后收的錢到哪里去,倘若能向社會公開,接受廣泛監督,不僅百姓心明眼亮,高速亂收費的現象,恐怕也就偃旗息鼓了。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