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熱,開車時如果遇上“一路綠燈”,是件很開心的事情。相反,如果多吃幾個紅燈,心情可能就會有些煩躁。不過,很多駕駛人反映,“一路綠燈”并不是經常能碰上的。昨天記者從市公安交巡警支隊了解到,目前市區實施“綠波帶”協調控制的主干道已達60多條,遠遠超出了市民印象中的那幾條老路。為什么一些駕駛人開過有“綠波帶”的道路,卻感受不明顯呢?相關民警對此作了解釋。
貢湖大道“綠波帶”坊間最有名
私家車主關先生說,如今他去太湖新城時,經常會選擇走貢湖大道。關先生以前并不怎么喜歡貢湖大道,印象中那條路兩邊分布著不少商店和小區,而且有很多十字路口。“開車的人最討厭交叉路口多的路了,動不動就得停下來等紅燈”,所以他寧愿走附近其他一些道路。
后來聽單位里的司機師傅傳授經驗,說貢湖大道有“綠波帶”了,于是關先生試了一下,發現路口雖然一個沒減少,但一路綠燈過去果真很快。關先生說,周圍很多人都知道了這個消息,有個在機關上班的朋友現在天天開車走那條路。
據悉,市內最早因“綠波帶”出名的道路是清揚路,這也是第一條實行雙向“綠波帶”的道路。但是由于地鐵施工,清揚路一段時間通行不便,恢復通行后,暫時只實行了出城方向的單向“綠波帶”。
著名的太湖大道以前也實行“綠波帶”,經過快速化改造之后,地面道路的“綠波帶”還沒有全部恢復。目前市內有雙向“綠波帶”的道路主要是興源路、運河東路和運河西路。通往太湖新城的五湖大道、南湖大道和貢湖大道按照上下班潮汐現象設置“綠波帶”后,效果也很好。
市中心“綠波帶”感覺咋不明顯?
記者采訪得知,市內的“綠波帶”道路并不只集中在外圍道路,市中心其實也實施了不少,只是很多市民沒發現而已。比如學前東路的勤學路到新生路段、學前西路的解放南路到振新路段,以及南長街的永豐路到永樂路段等,都實行了“綠波帶”。
對此指揮中心的民警介紹,靠近市中心的路段車流量大,比較“脆弱”,在高峰時駕駛人對“綠波帶”感受是不明顯的,在平峰時就可以看得出來。一方面,很多道路并不是從頭到尾實行“綠波帶”,只是選擇了其中一部分路段,所以并不能達到有些人所期望的“全程綠燈”效果。
另一方面,市中心一帶的道路在設置“綠波帶”時,考慮到路況和流量實際情況,更主要是想緩解交通壓力,讓各個路口流量相對平穩一些,為交通疏散創造條件,避免在某個路口積壓引發堵車。
“設置綠波帶是有條件的。”民警指出,道路單向至少要有2個車道,一路信號燈可以聯動,路口間距不超過500米,而且相近路口之間車流量要比較接近。之前有市民反映金城東路等信號燈太短,為什么不實行“綠波帶”,這類問題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看有沒有改善通行的辦法。
今年將新增20個“綠波帶”路段
交巡警部門經過前期調研,今年將再推出20個“綠波帶”路段。其中不乏興昌路(惠暢路-學前東路南匝道)、縣前西街(中山路-解放西路)、縣前東路(新生路-興源路)、學前東路(勤學路-解放東路)等市民熟悉的路段。據了解,“綠波帶”協調控制是道路智能化管理
的一個發展方向,今后交巡警部門還將根據道路條件逐步推出,而無錫的汽車數量激增則會給“綠波帶”帶來不小的壓力,交巡警在協調控制方面經常要根據流量來調整。在流量飽和前,“綠波帶”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保證功能最大程度地實現,讓汽車感受綠燈通行。
而在流量飽和以后,“綠波帶”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信號燈配時,實現對車流及時合理調控,減少停車次數和停車時間。客觀來看,在機動車增長、道路資源有限的前提下,“綠波帶”雖然對緩堵有一定作用,但在治堵方面并不是萬能的,所以有些道路開車不順暢涉及各種因素,并不像有的駕駛人所提議,只要開通“綠波帶”就能暢通無阻了。(晚報記者容芊實習生陳凱)
“綠波帶”
指在指定的交通線路上,當規定好路段的車速后,要求信號控制機根據路段距離,對該處車流所經過的各路口綠燈起始時間做相應調整,這樣車流到達每個路口時,可以正好遇到“綠燈”。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