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下2013年的經濟熱詞,“顛覆”一詞成為這一年中產業精英和創業者們最為關注的主題。從馬云與王健林的賭局到雷軍與董明珠的賭局,短短一年間,中國經濟發生了許多足以用“顛覆”來形容的標志性事件。
金融行業受互聯網沖擊而引發的變革、微信席卷全國形成的燎原之勢、小米迅速崛起帶來的制造業恐慌,新經濟對傳統經濟的沖擊不斷地觸動著人們的神經。人們已經強烈地感受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已經滲透到眾多傳統產業中,大量企業不得不開啟壯士斷腕般地深度變革。
汽車產業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從零部件生產、采購、組裝、分銷到售后服務的堪稱完美的全球化分工體系,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緊密銜接、產業分工和布局臻于完善,依托龐大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汽車產業早已發展成了一個銅墻鐵壁般無比強大的經濟體。
那些習慣了“制造業思維”的汽車巨頭們,即使在新經濟的概念討論了很多年以后,依舊不太相信汽車產業的格局能夠有多大的變化,但是,特斯拉來了,有一部分人開始相信,汽車產業或許完全有另外一種可能。更不可思議的是,一些原本跟汽車不搭邊的企業,試圖通過新能源和IT技術的滲透,來重新定義汽車。每年的CES展上都會冒出一些“毛頭小伙”,帶著他們的“玩具車”亮相,引得觀眾們一片喝彩。還有Google里面的一群年輕人,他們甚至認為,汽車是可以不要司機的。
特斯拉和Google只是個開始,他們當然不能代表汽車與新經濟的全部。那么,作為傳統汽車產業鏈上的價值瓜分者,面對新經濟的來臨,他們將面臨何種機遇和挑戰,并將做何選擇呢?
1、主機廠商
作為全球化分工的始作俑者和最大受益者,主機廠依靠龐大的資金實力和品牌營銷能力,形成了一個以主機廠為核心、以全球采購為基礎、以廣泛分布的銷售終端和售后服務店面為載體的產業生態體系。這種“中心-外圍”式的模塊化組織形式,很好地適應了傳統制造業體系下的以資本為紐帶、以實力論高下的分工格局。
然而,新經濟的主流企業組織形式和商務模式卻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隨時掌握用戶需求,實現用戶定制,快速高效地生產和流通,甚至采用免費的方式吸引用戶,其中的任何一條,都是這些傳統的主機廠商在短期內難以做到的。他們自己也認為,汽車企業和科技企業有很的大不同,要像科技企業那樣服務用戶,恐怕是不太可能的。主機廠商或許已經看到傳統模式的弊病,奔馳、克萊斯勒和豐田等老牌汽車巨頭已開始嘗試與特斯拉進行深度戰略合作,并利用特斯拉開放的充電網絡,為自行推出的電動車用戶提供終生充電服務。
2、能源企業
我一直認為,“汽車”這個詞的翻譯是極其失敗的,無論是automobile還是vehicle,都沒有說車是靠汽油驅動的交通工具,或許老外早就預料到驅動汽車的汽油有一天會被替代。我相信二三十年以后,“汽車”一詞將會成為漢語里面的一個古董詞,就跟“膠卷”一樣。
隨著車的動力系統被改變,燃油供應商自然將從汽車產業鏈中消失,新的能源提供商將會加入進來。也有可能,石油企業經過N種能源轉化環節,可以間接為automobile這種交通工具提供動力,對于以壟斷和指令性計劃為特征的能源供應商將會做何改變,暫時還不好說,這將取決于多方利益相關者博弈的結果。
但無論如何,對交通工具而言,能源消耗是必須的,只是形式不同罷了。動力系統被改變,對另一類企業而言,簡直就是噩夢,那就是零部件廠商。
3、零部件供應商
零部件廠商是一個總體上沒有安全感的群體。在傳統的分工格局下,零部件廠商要受到主機廠商采購政策的嚴格約束,他們的生產地點、投資規模、配套能力、產量指標等都要看主機廠商的態度而定,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想盡各種辦法讓主機廠商滿意。
一旦新技術帶來的能源動力系統變革成為現實,主機廠商的生產策略不得不做重大調整,多數以機械動力系統制造見長的零部件企業,不得不陷入關門的尷尬境地,可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即使主機廠商仍然愿意繼續與原來零部件供應商合作,生產配套設施的升級換代成本也是巨大的。
當然,也應該看到,能夠陪汽車大佬們玩的,多數都不是吃素的。他們也有自己的盤算,做著兩手準備。一手準備是售后市場分銷體系的構建,盡量貼近終端用戶,他們當然知道“得用戶者得天下”的道理;另一手準備就是新一代汽車零部件的研發,更多地集中在汽車電子產品上。從最近的觀察來看,傳統的大型零部件企業,如博世、大陸、德爾福等等,無不如此。
樂觀一點講,對一些有實力的零部件巨頭而言,新技術帶來的產業變革未必是一件壞事,通過重新洗牌,誰能主導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還說不定。
4、汽車服務商
汽車服務商是汽車產業鏈中成分最復雜的,這里面機會也最多。無論是在老牌發達國家還是在國內,汽車產業盈利的重心早已從整車銷售轉向了售后服務。目前,國內汽車售后服務市場的問題主要在于市場太分散,缺少行業領導者,從而無法對整個產業形成決定性影響力,但是行業整合是一個大趨勢,汽車服務商里面一定會出現一些巨頭企業,歐美和日本都是如此。從汽車服務線下終端的分布來看,4S店、快修連鎖店、路邊店可謂三分天下。
4S店算得上是汽車服務商里面的高帥富了,憑著先入為主的優勢,掌握了大量用戶資源,許多早期進入的4S店早已賺得盆滿缽滿。但是這幾年,隨著人力、場租等商務成本上升、競爭加劇,4S店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紛紛嘗試作一些改變,比如縮減規模,分散經營,將重心從“銷售”轉向“服務”。
趁著4S店經營困難、擴展乏力之際,以快修美容為主要經營內容的汽車服務連鎖企業趁機崛起,這種類型的汽車服務門店投資成本低、業務靈活、貼近用戶,憑借連鎖經營模式的成熟套路開展合縱連橫,快速地攻城拔寨,搶下不小的一塊市場份額。但據目前了解的情況來看,多數快修連鎖店仍處于虧損中,尚未形成規模、盈利能力和品牌影響足以與4S店抗衡的局面。
最不起眼但是數量最多的,是被稱為“路邊攤”的洗車美容服務門店,這類門店設施簡易、人力成本極低,雖然形象不太好,但往往地理位置便利、分布極廣、經營靈活,獲得了大量中低端用戶的認可。
其他跟汽車有關的傳統型服務企業種類就更多了,其中包括駕駛培訓、車貸、保險、理賠、年檢等車主延伸服務。與IT相關的汽車服務商主要包括電商平臺、二手車交易平臺、O2O平臺、車聯網企業等等,這里面有著巨大商機,但競爭激烈,同時創新模式層出不窮。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汽車服務領域的變革,最有可能會來自這類與IT有關的服務企業。
5、能夠調動用戶的外來者
這一類企業,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不在汽車產業鏈上“門口的野蠻人”,但是他們有強大的用戶調動能力。不得不承認,在互聯網時代,人心就是天理,得用戶者得天下。
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已經對汽車產業造成巨大沖擊的,主要有租車平臺、打車軟件和新媒體平臺,這類服務商往往能夠起到集客、導流、影響用戶選擇的作用,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歐美國家,這一類新興企業已經實實在在地影響了用戶的用車方式,進而倒逼上游的生產商和服務商做出改變,如uber這樣的企業。對眾多行業的顛覆者而言,“攜用戶以令諸侯”是顛撲不破而且屢試不爽的真理。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汽車的核心功能是作為一種代步工具和運載工具,在特定的發展階段,汽車又成為一種身份標簽,汽車企業將汽車的核心功能和用車者的各種情感訴求加以巧妙地組合,極大地迎合了消費者的底層需求,從而創造出一個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汽車企業也因此獲取了難以想象的財富。
隨著各種高科技手段的進一步滲透和融合,汽車開始升級為一種多功能、多用途的超級移動載體和終端,這必然會帶來全新的用戶體驗和價值感受,重新定義“汽車”這種產品的時候到了。新經濟的滲透和融合為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只有那些真正了解用戶需求、有意愿作出改變、有能力把握住發展契機的企業才有可能成為新的引領者。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