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緩解因停車位供應不足、配置不合理等原因導致的“停車難”和交通擁堵問題,建立科學的城市停車系統,近日,《荊州市城區停車設施規劃》(2015-2030)(草案)(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完成,現面向社會進行批前公示。《規劃》對未來中心城區停車設施需求總量進行了預測,并計劃于2020年前建成路外公共停車場24個,含泊位8470個。
按片區分類規劃停車設施與需求比例
《規劃》根據人口分布、就業崗位密度、土地開發強度等,將中心城區停車區域劃分為一、二、三類,分別為嚴格限制區、一般限制區、適度發展區。一類區包含城西、城東、長港路、江津湖、便河廣場5個片區,二類區包含荊北、草市、文湖、沙北、玉橋等15個片區,三類區包含荊西、范家淵、開發區等10個片區。
不同地區在公共停車場布局、停車設施建設、收費水平等方面將實行不同的策略,其中一、二、三類區停車設施供應與需求比例分別取0.8:1、1:1、1.2:1,而一、二類區的高峰時段停車收費標準略高于平峰時段,且白天(7:30至19:00)以小時為計費單位,夜間以次為計費單位。
用高新技術提高停車資源利用效率
根據預測,到2020年,我市中心城區停車設施需求總量為195000個泊位,其中公共停車泊位需求量為29500個泊位;到2030年,停車設施需求總量為464000個泊位,其中公共停車泊位需求量為63500個泊位。對此,《規劃》分別對三個分區的路外公共停車場進行了布局規劃。其中,一類區規劃路外公共停車場共27個,合計8030個泊位,規劃停車場用地面積140300平方米;二類區近期規劃路外公共停車場共96個,合計25612個泊位,規劃停車場用地面積638925平方米;三類區中期規劃路外公共停車場共45個,合計15330個泊位,規劃停車場用地面積399015平方米。此外,針對配建停車及路外公共停車設施嚴重不足的區域,將實行分時段開放相關路段路內停車場的策略。
另外,為減少因尋找停車泊位引發的交通需求,《規劃》提出,要加快對城市停車資源的摸底調查,建立停車基礎數據庫,并加強智能停車誘導系統、自動識別車牌系統等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鼓勵市民出行前進行停車查詢、預定車位,實現自動計費支付功能的運用,提高停車資源利用效率。
2020年前將建成24個路外公共停車場
據了解,城區現有停車泊位總計53883個,其中路內停車泊位7710個,路外停車泊位46173個,停車供需矛盾仍較為突出。為緩解這一壓力,《規劃》建議,于2020年前建成路外公共停車場24個,含泊位8470個。停車場分布在沙隆達廣場、荊州東站、西門、黃家塘、航空路等處。與此同時,近期考慮在大慶路、北湖路、長港路、園林東路等20條城市道路中部分符合條件的路段設置限時停車泊位,泊位總數為4394個;考慮在塔橋路、江津路、北京路、江漢路等28條城市道路中部分符合條件的路段設置不限時停車泊位,泊位總數為10989個。
據悉,《規劃》旨在通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和建設,在荊州城區形成以配建停車為主體、以路外公共停車為輔助、以路邊停車為必要補充的停車格局,并逐步建立合理的收費體制、健全的管理機制,推動停車發展走社會化、產業化道路。
《規劃》的公示時間為2017年8月31日至9月30日,有關單位或個人對該《規劃》草案如有意見和建議,可通過電子信箱(365081119@qq.com)、電話(0716-8213904)、書面材料等形式在公示期內向市住建委城建科(地址:荊州市沙市區公園路11號)提出。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