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統,要滿足市民的需要,體現人文關懷。”16日舉行的南林大第25期“交通人”學術沙龍上,道路交通規劃專家紛紛建言獻策。
城市慢行交通是指通過步行或自行車等方式出行,速度一般在每小時5-15公里之間。現在約有60%的南京人出行以步行和騎自行車為主,隨著機動車交通擁堵日漸嚴重,慢行交通越來越受到青睞。
但目前,國內的城市慢行交通網絡還不盡如人意。“小汽車、商鋪大量占用非機動車道;行人過馬路間距過長;部分自行車道不連貫、阻礙物多……”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於昊表示,建設慢行交通系統,不能片面理解為“壓縮機動車道”,現在南京老城區人口數量已達300多萬,交通壓力很大,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為慢行交通系統讓路。應該拋棄“大而寬”的道路規劃模式,構建窄而密、層次更加合理的道路網絡。
“現在新區一開發就是幾十公頃,很多大型小區內部建設得很好,但居民一出行就非常痛苦。”於昊舉例,百家湖西部一個地塊,由于事先沒規劃好,建完后圍墻一隔,周邊幾個小區的居民想乘地鐵根本就過不去。“新區建設應考慮到慢行交通網絡的銜接性,把主通道拿出來或打開圍墻,增加共享空間,不僅方便慢行交通網絡融入,也會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
“道路挖了又填、填了又挖,殘障人士專用道缺乏、人行道設施不全。”南京林業大學交通學院副院長韓寶睿批評慢行車道建設缺乏文化趣味。“道路設計者要從人文關懷的視角創作這樣一個公共空間。讓市民感受細致關懷。”與此同時,保護南京街巷和街巷文化也應受到重視。
隨著新城區建設的加快,南京市民的平均出行距離正在拉長,於昊認為,南京的最佳選擇還是“公交主導+慢行接駁”。“公共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適宜作為交通的主導方式,在出行距離較短的中心城區和郊區新城,則將慢行交通作為區內交通及接駁公交的主導方式,待條件具備后著手建設慢行交通系統的骨干網絡。”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