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今年雙層臥鋪客車發生重大車禍已有3起,共94人喪生。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統計,2011年,全國發生的27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中,涉及跨省長途客運車輛的有8起,在凌晨和午后疲勞駕駛多發時段發生的14起,800公里以上超長途客運班線營運客車肇事約占重特大事故的27.5%。超長途客車大多是臥鋪客車,另據統計,我國臥鋪客車數量占大客車的比例為1%左右,但其事故死亡人數占大客車事故死亡人數比例達10%。
對話人
交通部管理干部學院教授張柱庭
對話動機
8月26日凌晨2時許,陜西省延安市境內的包茂高速公路發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輛雙層臥鋪客車和一輛裝有甲醇的罐車追尾,并致兩車起火,事故確認共有36人死亡。
近年來,在長途客運方面發生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數。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統計,2011年,全國發生的27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中,涉及跨省長途客運車輛的有8起,在凌晨和午后疲勞駕駛多發時段發生的14起,800公里以上超長途客運班線營運客車肇事約占重特大事故的27.5%。在延安客車追尾事故發生后,長途客運安全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法制日報》記者今日就此問題與交通部管理干部學院教授張柱庭展開了對話。
對話
客車事故多因疲勞駕駛
記者:此次延安客車追尾事故發生后,公眾普遍將矛頭指向了雙層臥鋪客車,認為該型車安全隱患太多。事實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公安部早在2011年12月31日就曾聯合發文,明確規定自2012年3月1日起,相關企業應暫停生產、銷售臥鋪客車產品,工業和信息化部暫停全部臥鋪客車產品公告,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暫停辦理臥鋪客車注冊登記。在您看來,長途道路客運交通事故頻發,與臥鋪車安全隱患之間的關系有多大?
張柱庭:這個問題需要從長途車產生的原因來看。我國國土面積大,從世界范圍來看,能夠與我國類比的,只有俄羅斯、加拿大等國。但是,在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在長途客運方面,道路運輸的比例比較小,主要依靠航空客運。而就我國來說,航空長途客運不發達,盡管航空業近年來有所發展,但總體水平仍然不高。同時,鐵路站點分布不規律,依靠鐵路解決長途客運也不現實。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客運流向主要從不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從這種地域性特點來看,不發達地區的航空、鐵路客運資源都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只能依靠道路運輸解決長途客運問題。
為了解決長途道路客運的舒適性,才出現了臥鋪車。在解決舒適性的同時,臥鋪車因為空間小,也出現了逃生難等問題。但是,并不能就此徹底否定臥鋪車,也不能得出臥鋪車必然出事故這一結論。
分析近年來發生的長途道路客運車輛交通事故可以發現,主要原因仍然在于駕駛員疲勞駕駛。
疲勞駕駛緣何難治理
記者:最近幾年,疲勞駕駛一直是交通部門、公安交管部門重點整治的對象,為何仍難以解決?
張柱庭:對于疲勞駕駛問題,目前的法律有規定。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駕駛車輛超過4小時應該休息20分鐘。雖然有了治理疲勞駕駛的制度,但是我們從這一制度的執行效果來看,休息20分鐘作用不大,仍然會有安全隱患。
2011年7月22日凌晨4時左右,京珠高速由北向南948公里處,河南信陽明港附近一輛35座大客車發生燃燒。“7·22”事故發生后,為保證長途道路客運車輛的安全行駛,交通部曾下發通知,要求在凌晨2時至5時期間,禁止長途客車上路行駛。這一規定就是針對晚間事故多發、疲勞駕駛而出臺的。這個規定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執行時仍然存在難度。
個別人之所以不執行凌晨2時至5時嚴禁長途客運車輛上路的規定,首先在于這個規定只是政策,不是法律,不具有法律的剛性約束力;其次,這一規定在實際操作時也存在難度。因為行駛時間很難控制。而且,即便是凌晨2時至5時這一時間段,車輛停在了服務區,也有乘客不愿下車住宿,甚至強行要求駕駛員開車的情形發生;第三,這一規定還存在監管難。在凌晨2時至5時這一時間段,要求執法人員進行普查是有難度的。就算執法人員查到了,怎么處理客車也是問題,因為都是在高速公路進出口處檢查,所以很難進行糾正。
記者:也就是說,疲勞駕駛問題很難根本解決?
張柱庭:解決疲勞駕駛問題,從總體上看,自律因素比他律因素重要。不管是強調自律還是強調他律,需要從三方面著手:首先,需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向駕駛員、乘客告知疲勞駕駛的危害,讓拒絕疲勞駕駛成為一個普遍的認知。不管什么規定,只有成為社會普遍認知時,公眾才會自覺遵守;其次,需要加強源頭管理,也就是說對發車時間進行控制,避免夜間行車;第三方面,就是對凌晨2時至5時禁止長途客車上路的規定,進行可行性、必要性評估,適時將其上升為法律,增加其剛性約束力。
另外,根本解決疲勞駕駛問題,需要對長途道路客運的運輸機制進行調整。從目前來看,徹底取消長途道路客運是不現實的,只能引導、鼓勵運輸企業采取規模化經營,提倡接駁運輸,就是說將長途客運分段為短途接運,這一調整不是短期內能實現的,需要政府部門逐漸引導。
在解決機制問題的同時,也有必要解決硬件設施問題。目前,有不少地方對長途客運車輛裝了GPS裝置。此次延安客車追尾事故中,GPS裝置也有提醒,但沒有引起駕駛員的注意。因此,有必要調整硬件設施,GPS監控與警示不僅要告知駕駛員,同時也向乘客提醒,這樣可能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道路運輸立法迫在眉睫
記者:針對長途客運車輛事故頻發的問題,除了杜絕疲勞駕駛外,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保證運輸安全?
張柱庭:保證長途客運運輸安全,最重要的是盡快出臺道路運輸法。從運輸行業看,民航每天的客運量是50萬人次,對應的有民用航空法進行規范;鐵路運輸日運輸人次在400萬至500萬之間,也有鐵路法進行管理;道路運輸在春運時,最高客流量超過7000萬,如今居然還沒有一部法律。目前,規范道路運輸的,只有一部道路運輸條例,從執行效果來看,靠條例進行調整與靠法律進行約束之間的差距很大。
而且,在制定道路運輸管理法時,有必要科學規劃制度,也就是科學立法。具體而言,在設計制度時,應該突出安全,將安全發展作為最重要的原則。另外,要特別明確對安全管理的職責分工。目前在道路運輸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多部門監管的問題。在立法時,如果設立統一管理存在難度,也應該明確各部門的監管職責。
還有必要提及的是,應該加大客運企業的責任。道路客運,其特殊性在單車作業,現有的法律多側重于對駕駛員進行處罰,這樣就把企業的責任隱藏起來了。如果能夠明確企業的責任,加大對企業的查處力度,企業自然會把安全責任落實到駕駛員身上,這樣一來,運輸安全會更有保障。
考慮到長途道路客運交通事故多發的現實,在進行道路運輸管理法立法時,有必要將長途道路客運作為一項特殊的制度來體現。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