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第二十五期花城院士科技會議暨2024“數智互通·助力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學術會議,在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成功召開。
本次會議由廣東天億馬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學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江蘇路航軌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莊巍、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閔永剛、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朱平、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林建輝、意大利博洛尼亞科學院外籍院士朱繼忠以及軌道交通的行業大咖和企業高管參加了這場盛會,針對軌道交通關鍵技術、綠色低碳與數智化發展等行業熱點問題展開了研討交流。
院士領航,大咖云集,共繪軌道交通新藍圖
會議伊始,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莊巍、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一級調研員程志鵬、廣東天億馬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明玲在會上發表致辭。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莊?。?/span>
(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一級調研員程志鵬)
(廣東天億馬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明玲)
緊接著,院士們聚焦數智化主題分別做了主題報告,從各自研究領域對軌道交通的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對產業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清泉雖然未能到達現場,但也特地為本次會議作了賀詞,由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導麥瑞坤代為宣讀。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導麥瑞坤代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清泉宣讀賀辭)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閔永剛以“面向軌道交通用功能化聚酰亞胺復合材料的開發與應用”為題進行報告,介紹了聚酰亞胺材料及其在軌道交通行業的應用,指出我們國家在聚酰亞胺、單體、漿料、粉體、纖維到薄膜整個的產業鏈方面的開發與應用還是比較薄弱的,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對軌道交通、低空經濟甚至是整個社會都會帶來很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以“人工智能與新質生產力”為題,以生產力為切入點,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闡述了社會的發展是如何從純人力勞動逐步發展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并分享了他對目前人工智能發展現狀的研究和思考。
意大利博洛尼亞科學院外籍院士朱繼忠以“雙碳目標下綜合智慧能源系統優化運行”為題,指出在能源與環境日益突出下,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必須考慮風光儲能化配置與綜合智能系統研究,構建高效的多能源的綜合能源系統,實現多人協同供應和能源梯級利用,會提高系統的綜合利用效率。
在隨后的主題演講中,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從技術應用層面,分享了當前地鐵和高鐵行業的先進技術和難題;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導、青年長江學者麥瑞坤,著名文化學者、公益人士、區域產業經濟學家柳松則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分享了他們在軌道交通行業相關的研究成果及思考,深入探討軌道交通的數智化發展。
多方聯動,凝聚合力,助推軌道發展成果轉化
據了解,本次會議的主辦方廣東天億馬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還與軌道交通領域的企業、院校舉行了簽約儀式:
與江蘇路航軌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達成了合作共識,雙方將在城規醫院業務、認證業務、教育培訓業務等方面展開業務合作;
與華東交通大學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儀式,雙方將圍繞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實現"校企合作、產學共贏"。
與成都國佳電氣工程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促進軌道交通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軌道交通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導麥瑞坤代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清泉宣讀賀辭
(廣東天億馬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與華東交通大學華東交通大學)
(廣東天億馬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成都國佳電氣工程有限公司)
深度對話,思想碰撞,探討軌道交通發展新機遇
在下午的主旨演講環節,華東交通大學教授、博導、院長李澤文,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古曉東,江蘇路航軌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文成,佳都科技集團智能運維產品部總工程師、博士王玥邈,廣東天億馬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軌道交通事業部總經理廖晨鋼等多位軌道交通領域的行業精英、企業高管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和視角發表了主旨演講,分享了對軌道交通現階段的前沿學術和科技動態的看法和思考,為軌道交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匯集智慧、凝聚創新合力。
會議還開展了圓桌對話,圍繞"數智賦能構建軌道交通高可靠性供電保障體系"主題為軌道交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在討論到軌道交通產業的未來發展時,與會嘉賓強調了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化運用對軌道交通發展的重要性,同時,政府、企業和學術界應共同努力,不斷探索新的增長點和發展路徑為軌道交通的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本次第二十五期花城院士科技會議暨2024“數智互通·助力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學術會議的成功召開,搭建了一個以“技術主導、學術交流、標準研發、信息共享”為核心的溝通平臺,促進了軌道交通領域的學術交流,為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匯集了寶貴的意見。相信在各位專家的共同努力下,數智互動技術將在軌道交通產業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我們期待著未來軌道交通產業在數智互動技術的助力下,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