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交通運輸部近期出臺的《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以節約資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護環境為目標,以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節能環保運輸裝備應用等為主要任務,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交通運輸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交通運輸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河南聯通利用領先的網絡和技術優勢,推動智慧交通建設,通過智能手機和3G網絡,為出租車司機和乘客建立信息互通的橋梁,解決出租車空載率高和乘客打車難的問題;以手機客戶端方式替代城市公共自行車服務管理傳統刷卡式設備,為城市公共自行車項目的廣泛推廣奠定堅實基礎;通過構建智慧交通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系統,為社會公眾提供全方位、多方式、跨區域的出行信息服務,滿足出行者個性化、多樣化、快捷化的出行需求。
"沃打車",讓出租車"招手即來"
這幾年,關于打車難的新聞不斷見諸各類媒體。市民一肚子怨言,出門打不到車,耽誤了很多事;出租司機也是滿腹牢騷,有時候忙得要命,有時候閑得發慌。
這"供"與"求"之間的矛盾成了一道無解的方程式,擺在了地方政府、交通部門面前。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設的河南聯通,開始探索破解打車難題。
這一探索發軔自南陽。
為方便公眾出行,緩解打車難問題,提升行業管理水平,打造"智慧交通"、服務民生,南陽市交通運輸管理局與南陽聯通合作,共同開發了"沃打車",并于2013年7月底開始推廣。
據介紹,"沃打車"就是通過智能手機和3G網絡,為出租車司機和乘客建立信息交互的橋梁,解決打車難的問題。
據了解,"沃打車"產品通過3G智能手機和WCDMA網絡,快速在出租司機和乘客之間建立一個信息交互的橋梁和中介,使出租車司機能夠快速發現有需求的乘客,使乘客能夠快速找到附近的空乘出租車,各取所需,一方面降低出租車的空乘率,提升營運效率;另一方面方便公眾出行,緩解打車難問題。
南陽市道路運輸管理局出租科負責人給出了更加詳細的解釋:客戶端有兩種顯示方式,第一種方式就是直接顯示地圖模式,乘客可以在地圖上直接看到附近的出租車,并可以直接撥通司機的電話;另外一種方式是列表顯示,你只需一點車牌號就可以撥通該司機的電話。
目前,"沃打車"已經在南陽多個出租車公司中推廣應用,減少了車輛空載率,降低了運營成本,受到乘客和司機的一致好評。
城市自行車管理讓出行更低碳
持續曝光的霧霾天氣,讓低碳出行成為共識。作為低碳出行的方式之一,騎自行車無疑是不錯的選擇。不單單是為了方便出行,事實上,自行車在很大程度上還成為了都市人健身工具,騎行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健身方式。
方便低碳,益于健身,還能增加就業崗位,這一舉多得的好事為什么一直沒有推廣開來?"關鍵在于管理。"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李光貴教授說,很多城市都嘗試過推廣公共自行車服務,但受管理手段欠缺、管理成本太大等因素制約,多半半途而廢。
依托聯通WCDMA網絡和技術優勢,以手機客戶端方式替代城市公共自行車服務管理傳統刷卡式設備,河南聯通正在以信息技術手段實現管理突破。
2013年8月20日,濟源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開始正式運行。"這個自行車管理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利用聯通的3G流量卡對站點進行實時監控。"濟源市交運公司副經理常磊說,公共自行車在濟源比較受歡迎,四個月左右時間里,辦卡數量已經超過8000人次。
在濟源采訪期間記者看到,自行車站點的每一個鎖車柱上都有傳感器,站點監控室通過3G數據傳輸,可以實時掌握每個站點上的自行車數量。比如,現在站點上有5輛自行車,那么后臺就能同步顯示該站點有5輛自行車。看到這數據之后,工作人員就會通知巡檢人員進行調度。
李光貴認為,讓普通手機成為一個可以快速便捷的進行信息采集及查詢辦理的終端。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為城市公共自行車項目的廣泛推廣奠定了堅實理論和實踐基礎。
智能公交讓出行輕松快捷
對于濮陽市公交公司總經理劉文斌來說,去年10月才剛剛啟動的智能公交IC卡系統給他帶來不小的驚喜,"使用的人都感覺到很方便,因為手機現在是必帶的,卡跟手機綁定在一起更方便,市民的反映非常好,上車拿手機一刷就行了,不用再專門拿卡,給市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在濟源,市民們同樣享受智能公交系統帶來的方便和快捷。
"我們是從2013年7月10日開始發行,現在的發卡量將近一萬張。市民拿著聯通號的手機卡就可以乘坐公交,可以直接用手機刷卡。過去,市民出行沒有帶零錢坐公交不方便,現在有了手機一切都不成問題。"濟源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王明杰說。
雖然推廣不久,但公共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已經產生了積極的效果。"用這個系統之后,選擇公交或者是自行車出行的人數在增加。從行業來講,效益也有所提升。但是更多的效益應該體現在社會效益上,體現在低碳環保,安全生產,這個效益更大。"王明杰說。
借助聯通3G網絡的技術支撐,濟源市在智慧交通建設上有了更長遠的規劃。"下一步,我們將把所有的交通運輸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在公共出行路況信息、物流運輸以及交通綜合執法方面都將建立信息支撐平臺,并將這些分平臺整合成一個綜合平臺,使之成為一個綜合交通信息化指揮中心,做到全行業一盤棋,這樣既節約了管理成本,也節約了社會資源,也更加低碳環保。"王明杰說。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