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2月27日報道,包括比利時在內的歐洲許多國家也曾面臨過嚴重的霧霾侵襲,歐洲的治霾經驗可以給中國治理空氣污染提供借鑒。日前,比利時跨區環境合作署的菲利普·梅茨博士和智庫歐洲政策中心的政策分析師安妮卡·阿赫托寧就中國治理霧霾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談到對中國治理霧霾的建議,阿赫托寧認為,鑒于中國的空氣污染非常嚴重,所以有必要立刻采取行動。“我的建議是,首先,要有合適的政策并保證規定被執行。能源政策必須建立在對各種能源成本的全面理解基礎上,這也是目前歐洲正在努力的方向。有了政策框架,還需要設定鼓勵措施來引導投資者和消費者做出聰明的選擇。”
她強調,尤其應該注意從能源和交通這兩個行業的減排來改善空氣質量,并從消費者的角度提供一些鼓勵措施。在能源領域,尤其要注意減少煤炭的使用,因為煤炭的燃燒和排放是空氣最大的污染源。
作為氣候與能源領域政策專家,阿赫托寧向記者強調:“盡管煤作為能源的成本顯得非常便宜,但是這并沒有將人類健康和環境付出的成本計算在內,我們需要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將所有成本計算在內。”
她認為,對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計算也應如此,比如風能。“不幸的是,目前無論是煤、石油、天然氣,還是可再生能源,其價格形成并沒有反映真實成本,比如將健康和環境影響成本包括在內。”
菲利普·梅茨博士也認為中國治理空氣污染首先需要調整能源結構。梅茨博士表示,以他們對于中國空氣質量的了解,中國空氣污染主要是使用煤發電以及擁有數量眾多的燃燒設施(包括供暖用設施)而導致的問題,所以如果中國在煤炭燃燒設施排放標準上與歐洲采用同樣標準,其空氣質量將會大幅改善。
在交通領域,阿赫托寧建議中國要考慮如何鼓勵消費者更多購買電動汽車。她強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要保證電動汽車所使用的電來自核能或其他更清潔的能源。如果使用煤炭發電來作為驅動能源,那么就變成了自相矛盾的政策。她說,除了電動汽車,還可以鼓勵發展氫燃料汽車等,并在城市發展規劃中建設足夠的供這類新能源車行駛的基礎設施,否則人們會缺乏購買意愿。阿赫托寧介紹說,在歐洲,電動汽車發展最好的國家是挪威,普及率在歐洲排名第一。德國也在增加對電動汽車相關基礎設施的投資。
“我認為,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中的國家,也是個能快速推出政策并快速執行的國家。中國不應該只是跟隨歐洲或美國的工業化步伐。中國應該找到一條自己的路,為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城市樹立榜樣。”阿赫托寧說。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