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業對世界上的任何國家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基礎產業,更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積極優化交通部門的組織框架,完善體制構建,充分發揮運輸體系各方面的優勢與合力,是一項關乎國家總體長遠發展的重要戰略規劃。
從上世紀中期開始,美國、日本、俄羅斯等一些國家,陸續在交通體制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其成熟的規劃和先進的經驗,對中國大交通體制的進一步合理完善,有借鑒作用。
美國:最早進行大交通體制改革
早在20世紀40~50年代,美國就已開始探索交通行政管理體制由分散走向集中的改革,被譽為世界上最早進行大交通體制改革的國家。在《1940年運輸條例》中,美國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運輸系統”。
這一概念是想把此前人們熟悉的鐵路、航空、公路、水運、管道等交通運輸方式,共同納入國家綜合運輸體系,防止由于單一交通運輸方式,只為追求本行業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采取惡性競爭,進而導致高度壟斷和多發性交通事故等的發生。
憑借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美國在之后逐步實施的交通體制改革中,使傳統與新興的多種交通運輸方式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快速發展。如今,該國已建成一個體系嚴密的交通綜合運輸網絡,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現代交通運輸系統。
美國運輸部于1967年4月1日成立。運輸部下設部長辦公室和12個職能機構,這12個職能機構為:聯邦航空管理局、聯邦公路管理局、聯邦汽車運輸安全管理局、聯邦鐵路管理局、聯邦公共交通管理局、海運管理局、聯邦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監察辦公室、管道和危險材品辦公室、研究與科技創新管理局、圣勞倫斯河航道開發公司、地面運輸委員會。
這些職能機構的具體職能是,統籌政府運輸規劃和政策建議,并保證其有效實施;鼓勵聯邦、州、地方政府和個人等多方合作,最大限度地促進私人運輸企業的發展,倡導協作共贏的交通運輸目標。這就使公眾清楚地明確了美國運輸部的定位,即通過保障安全、高效、快速、方便的交通運輸系統的良性運轉,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進而提高民眾的生活品質。
日本:“超大綜合交通體系”
被譽為擁有“超大交通”的日本,在1955年制定國家規劃時提出“綜合交通體系”的概念。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崛起。但由于其國土面積狹長,島內港口眾多,資源又相對缺乏等特殊的國情條件,如何有效地合理布局,緩解地少人多,資源稀缺的壓力,是頭等大事。因此,日本將本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視為國家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的體現。在這一理念的強力驅動下,日本的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歷經多次的變革。
如今,日本已建成了擁有快捷、高效的海陸空密切協作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并充分發揮沿海優勢,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運大國,擁有1100個港口,其吞吐量約占世界總海港吞吐量的1/4。
日本中央政府的機構改組于2001年1月完成。改組前的1府22個省廳在機構改革中被精簡成1府1委12省廳。其中,建設省、國土廳、運輸省、北海道開發廳合并而成國土交通省。國土交通省的業務范圍包括國土計劃、住宅、道路、河川、都市、港灣、政府廳舍營繕的建設與維持管理等。即管轄全國的航空、海事、鐵路、公路等所有交通運輸部門,還擔負著國土資源的利用、整治和國家建筑等工作。
日本進行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標,是為了達成在重大問題上決策的高效性,能使日本國土資源得到最有效的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合理布局海陸空立體空間和各種海洋、土地資源等。目前,日本交通運輸實行縱橫相結合的方式,從總體上加大對國家運輸體系的管理。現在,日本國土交通省的工作人員數量,已居日本中央政府各機關人數的第二位。
俄羅斯:連接亞歐的國際交通樞紐
以重工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使俄羅斯對于交通運輸系統的依賴性較強。俄羅斯地域廣闊,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對外貿易發達。其“綜合運輸”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前蘇聯時期。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