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會長董揚預測稱,自主品牌下半年甚至未來2到3年都很難改觀,今后3到5年內可能一半左右的自主品牌汽車無法存活。
這成為近期對自主品牌汽車敲響的最刺耳警鐘。
上半年自主品牌負增長
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銷量約為959.81萬輛,同比增長2.93%。其中乘用車表現好于商用車,乘用車累計銷售761.35萬輛,同比增長7.08%;商用車銷量達198.46萬輛,同比下降10.40%。
這應該是新世紀十二年以來,汽車業“中考”的最差成績。而眾所周知,廠家批發量統計數據往往還要比實際市場好看一些。不足3個百分點的整體銷量增長,意味著終端市場實際上徘徊在負增長的邊緣。車市不僅是“急剎車”,有時更是在“倒車”。
統計數據更揭示,自主品牌乘用車份額持續下滑。
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315.11萬輛,同比下降0.2%,同期乘用車總體呈現正增長。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1.4%的自主品牌,占有率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上半年分月情況看,也呈現明顯逐月下降趨勢,且每月情況均低于上年同期,6月達到上半年的最低點。
中汽協認為,數據表明,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綜合競爭力雖有很大提升,但仍與外資品牌有一定的差距,在市場增長相對平穩的情況下,競爭更加激烈。
上半年,自主品牌轎車銷售142.33萬輛,同比下降6.8%,占轎車銷售總量的27.2%,占有率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
而從上半年國外品牌乘用車同比增長情況看:日系、德系、美系、法系和韓系均高于上年同期,其中德系表現最為突出,增速接近20%,發展勢頭強勁;日系車同比增長也超過10%,其他各系均低于10%。從市場占有率看,除美系略有下降外,其余各系均提升,其中德系和日系提高了1個百分點以上。
從上半年國外品牌轎車同比增長情況看:日系、德系、美系、法系和韓系均高于上年同期,其中德系和韓系增長依舊較快,分別為14.6%和13.8%,日系也接近10%;從市場份額累計同比看,各系均上升,其中德系、日系和韓系上升明顯。
限牌迫使逃離中心城市
“隨著更多的中國城市限牌,全球車企的擴大生產,中國汽車業的競爭將白熱化。”董揚說,“與全球品牌相比,國內自主品牌的品牌形象和研發能力較弱。因而,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也就不可避免。”
更多具體的統計數據,可反映自主品牌當前遭遇的強大市場壓力。上半年,在前十位轎車品牌銷量排名中,沒有一款是自主品牌產品;前十位轎車生產企業中,吉利以21.66萬輛的銷量排名第七位,奇瑞20.13萬輛排名第十位,與上年同期相比,奇瑞有所下降,而其它入圍企業保持穩定增長。
在實際市場中,多數以往風光的自主品牌,現在都在遭遇負增長。情況比較不錯的長城汽車公布,上半年累計銷售27.93萬輛,同比增長17%。吉利汽車上半年銷售22.2萬輛,同比增長約4.2%,完成全年銷售目標46萬輛的48.3%。
而隨著更多的城市加入汽車限牌行列,自主品牌汽車在中心城市將遭遇更大的沖擊,也成為了行業共識。董揚也認為:“限購不利于自主品牌。上海和北京的教訓都已表明,無論是拍賣還是搖號,都會引導消費者買貴車、買大車、買外資品牌車。”
將銷售網點撤出實施限牌的大城市,向周邊二三線城市轉移,將成為多數自主品牌廠家不得不實施的一項工程。而在這些以往的“勢力范圍”,現在還有更多的合資公司低價產品以及新興的合資自主品牌,在搶占純自主品牌的份額。
緩高端、做減法
面對未來幾年難以改觀的市場局面,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將面臨生死考驗。除了加緊開拓國際市場,以彌補國內銷量的下降之外,自主品牌需要更具戰略性的思維,來避免未來在國內市場不被淘汰。
向高端化發展,推出中高端品牌,曾被認為是自主品牌的救贖之道。但這條道路現在越來越難走得通。奇瑞從2008年開啟的中高端轎車品牌瑞麒,現在的市場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相反,一直堅持在SUV市場、A級及以下轎車市場深耕細作的長城汽車,獲得了抗擊市場急劇回調的實力。長安汽車也因為市場前景的不明朗,而屢次推遲發展高端轎車品牌。
當談及自主品牌轎車的困局時,董揚將部分原因歸咎于方向錯誤。他并不認同自主品牌從高端干起的想法。
與此同時,前兩年主流自主品牌推行的多品牌或分網策略,現在也在收縮。長城汽車去年曾表示要將轎車、SUV和皮卡三大品類進行銷售渠道分網經營,但這一計劃實際難以實施。今年吉利也把帝豪、全球鷹和英倫三個營銷事業部,重新整合成南區、中區與北區營銷事業部,由縱向管理變成橫向管理模式,以使自己形成合力,應對市場變局。
更重要的則是產品的“做減法”。如何集中研發力量,做能夠樹立起長久競爭力的精品,才是根本的生存之道。
董揚建議,自主品牌需要抱團取暖,跨國汽車公司已經開始加強合作,中國自主品牌也應在研發等領域充分合作。“中國的汽車研發經費并不低,但分散在過多的自主品牌中,不成氣候。”
而當抱團取暖開始的時候,也將是自主品牌進行大規模整合淘汰的時候。這樣的時刻,正在到來。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