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導致城市交通需求不斷增大,交通擁堵,甚至公路成為"停車場"的現象,正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逐漸向二三線城市蔓延。引發這一情況的因由是"大城市病",還是因規劃設計不足造成的"后天缺失"?
對此,專注于停車行業50余年的美國沃克停車咨詢公司高級副總裁史蒂夫·斯伯納認為是"后天缺失",一個城市在規劃之初,就應做好停車需求規劃。
近日,本報就城市交通規劃與停車規劃采訪了史蒂夫·斯伯納。
記者:現在,處于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城市面積、人口和汽車保有量都在擴大,形成了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美國在之前的城市化過程中,是否也有過類似問題?
史蒂夫·斯伯納:美國的城市化進程與中國不同,在大規模城市化建設時,城市中的人口慢慢走向了郊區或城鄉結合部,是分散式的。但在中國,人們對于到郊區的意愿并不強烈,這是因為城市規劃對于周邊區域延伸力度不夠造成的。
大城市的擁擠,很多情況下是因為人口密度和車位不足造成的。據了解,中國商業地產停車場的配比較低,如上海內環是1∶0.5,外環是1∶0.8。而國外停車場配比是中國的8~10倍。在目前停車位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會造成許多連帶交通問題,不但停車難,停車場進口和出口的堵塞也會比較嚴重。找不到停車位的車,就會在停車場內外形成無效循環。
記者:為了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政府也進行了多方嘗試與努力,比如限制機動車交易,限制行駛等。您覺得在城市化快速進程中,還有哪些辦法可以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史蒂夫·斯伯納:解決這個問題要綜合各種方式。以北京和上海為例,這兩個城市的公眾交通還是比較發達的,地鐵、輕軌、公交、快速巴士都很普及,我們可以在交通樞紐的地鐵站、高鐵站周圍修建停車庫,我們稱為"P+R",即停車場與車站相連。
除此之外,其他方式包括增加停車位、立體停車場等,都能解決汽車停放難題。
因修建停車樓、停車庫本身涉及到土地成本、建筑成本、管理成本等,需要政府制定一些優惠政策支持。原因是,建設停車樓如果成本過高,可能幾十年都無法收回成本,會降低這一項目的建設。
另外,停車費的收取應該像股票和股市一樣更市場化,而非行政化。
記者:停車場雖能產生一部分收益,但這些收益與建設成本相比仍存在差距。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城市發展的配套設施,是應由政府主導,還是交由企業和市場主導?
史蒂夫·斯伯納:在美國,大部分的停車樓,或者是收入比較可觀的停車設施,均是私人的;位于公共交通樞紐的停車場則大多是由政府建造。
此外,對于一些公益性的停車場,政府要在政策、貸款或稅務方面給予支持和鼓勵;還可以多個商家聯合投資一個停車投資基金進行停車場建設,以分擔停車場成本,更好地協管交通。
記者:由于中國城市人口眾多,土地稀缺,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控制以及建設好停車場?
史蒂夫·斯伯納:在這一情況下,我們需要對城市的停車需求進行分析,這一分析在一個區域進行整體規劃時就要介入。
而對一個區域停車規劃的測算,主要是依據所在土地的用途,包括對商住混合項目、辦公項目以及工業區的測算,同時也要把未來幾年汽車保有量測算在內,從而做出一個合理的分析,以指導城市停車需求規劃。
記者:您認為目前大城市的擁堵問題該如何解決?
史蒂夫·斯伯納:每個地方的交通堵塞都有它的特點。交通堵塞如果是停車位相對不足的情況,可以采用如代客泊車、待客停車等方法進行大密度排車;可以改造停車場,或者興建一些立體停車場;還可通過市場價格的調節來解決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