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年來,龍巖市交通局大力推進閩粵贛邊交通樞紐建設和交通運輸行業管理工作,全力服務于龍巖生態型經濟樞紐和海西重要增長極建設。同時,注重打造交通行業文化,構建和諧文明交通行業。把交通文化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努力營造符合時代要求又富有交通行業特色的文化氛圍,不斷加大交通文化建設的投入,培育交通職工高雅的業余生活情趣和道德風尚,促進交通職工隊伍素質的全面提高。把交通文化建設作為大交通建設的一個重要支撐,把行業文化建設納入到交通整體規劃中,積極組織交通職工開展形式多樣、喜聞樂見、健康有益的文化體育活動,積極引導優秀交通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傳播。 近年來,龍巖市交通局大力推進閩粵贛邊交通樞紐建設和交通運輸行業管理工作,全力服務于龍巖生態型經濟樞紐和海西重要增長極建設。同時,注重打造交通行業文化,構建和諧文明交通行業。把交通文化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努力營造符合時代要求又富有交通行業特色的文化氛圍,不斷加大交通文化建設的投入,培育交通職工高雅的業余生活情趣和道德風尚,促進交通職工隊伍素質的全面提高。把交通文化建設作為大交通建設的一個重要支撐,把行業文化建設納入到交通整體規劃中,積極組織交通職工開展形式多樣、喜聞樂見、健康有益的文化體育活動,積極引導優秀交通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傳播。通過交通文化藝術創作,展示交通建設成就,展現交通人精神風貌,宣傳交通行業新人新事新風尚,奏響“文明交通”、“和諧交通”發展主旋律。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組織領導機制,搭建文化建設工作平臺
局黨組堅持把交通文化建設作為交通行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擺上黨組(黨委)的議事日程,列入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年度工作計劃,明確目標,明確任務,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市交通局每年召開一次全市交通系統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將交通文化建設任務、目標和要求融入工作部署之中,并提出具體的工作措施。局黨組通過每季度召開一次的全系統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共同交流、探討交通文化建設課題,布置文化建設活動安排并抓好落實。工青婦組織面向不同職工群體,周密部署并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真正形成黨政工團齊抓共管交通文化建設的工作格局,做到思想認識、領導責任、示范帶頭“三到位”,基本形成了“思想上同心、行動上同向、工作上同力”的組織領導機制,努力搭建文化建設工作平臺。市交通局組建了閩西交通職工文體協會和離退休職工健身體育協會,交通系統各單位均成立分會,經常性舉辦職工文化藝術作品展和文藝匯演職工運動會等文體活動,充分展示交通職工文化建設成果,健全和完善了交通職工文化活動網絡,同時,加大交通文化建設資金投入,根據交通文化建設實際需要,把活動經費納入年度預算。近三年來,市交通局投入交通文化建設資金年均達33.5萬元。
二、健全統籌規劃機制,拓寬文化建設工作領域
我們把交通文化建設作為展示交通行業發展水平的重要表現形式,把行業文化建設放在與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管理和發展環境建設同等重要的工作定位上,統籌協調抓好行業文化建設規劃和目標任務的落實,體現出全系統一張網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運作。認真制定并推進交通文化建設“十一五”、“十二五”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實現文化建設理念創新、內容創新、載體創新、方法創新。不斷拓展延伸交通文化建設工作領域,在交通運輸行業管理中不斷融入文化元素,推出交通文化建設相關規劃和工作方案,把交通文化建設作為“十二五”行業文明建設的重要立足點和著力點,把交通文化融會貫通到交通公共服務的文明管理、文明經營、文明服務之中。近年來,我們先后制定了《創建閩西千里文明風景長廊實施意見》、《全市交通系統“比技能、創優質、爭一流”勞動競賽工作方案》、《全市交通職工“十員百佳”優秀交通員工評選方案》、《“文明交通行動計劃”實施意見》和《“雙十百”工程建設實施方案》等行業文化和服務品牌建設工作指導意見和活動方案。各子系統也結合工作實際推出了《創建“綠色長廊和諧公路”工作方案》、《道路客運企業安全優質服務競賽活動細則》、《公共交通“溫馨服務”品牌創建工作規劃》等,緊緊圍繞交通運輸“精誠服務,造福社會”服務理念和“安全、規范、文明、和諧”服務規范,完善和實施交通行業管理工作規范和交通運輸企業經營管理規章制度,開展崗位練兵、技能比武、禮儀推廣、服務考評等活動環節,選樹交通文化與服務品牌,努力打造一流的交通公共服務社會形象。
三、健全工作運行機制,選好文化建設活動載體
我們充分運用閩西紅土地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堅持人本理念,打造一流隊伍,樹立行業形象。把交通文化建設作為交通行業發展進步,提升交通行業社會影響力與競爭力的“軟實力”。從“十五”期間開始,大力倡導并傾力打造有交通行業特色的“環境文化”、“科技文化”、“形象文化”、“細胞文化”和“業余文化”。在交通運輸行業管理中,全方位,多形式地融入文化元素,選準用好文化建設活動載體,推進交通文化建設再上新臺階。
一是建設“千里文明長廊”,在環境建設中提升文化品味。
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高速公路建設中,強化選線、建設的環保意識,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環保、綠化,使之建成環保線,風景線。進一步細化量化“閩西紅土地千里文明長廊”創建工作方案,努力建好過境319、205國道、6條省道和縣際重要通道、旅游公路文明樣板路。大力實施“綠色環保工程”,努力消除公路兩側邊坡“青山掛白”現象,美化路容路貌,在國省道兩側,實行“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宜花則花”,在公路沿線打造文化景觀,使人工造景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接點連線,實施綠色環保工程,并逐步向省道、縣道延伸,體現“車在綠中駛,人在景中行”的和諧之美,展示出閩西山區公路“暢、潔、綠、美”形象。
二是實施安全保暢工程,在公路管養中彰顯人本理念。
不斷提高交通建設、養護、管理的科技含量,注重科技攻關,推進“科技興交”發展戰略。發掘交通行業科學管理、科學發展的潛能,加快構建“暢通、安全、高效、舒適”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三年來,分別投入1.3億元和6100萬元,用于實施國省干線“改善工程”和“安全保暢工程”,大力改善國省干線路面狀況,提高公路安全暢通能力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