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第九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全體大會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次年會主題為“智能化信息化引領綜合交通運輸發展”。
原建設部部長,國際歐亞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中心副主席汪光燾先生發表題為《城市交通與信息化》的主題演講。
汪光燾:尊敬的吳理事長,尊敬的各位同行,十分高興受協會和組委會的邀請參加了這次會議,我來了兩天,對智能交通協會的工作有了一個新的體會,我覺得成效很大,我相信協會和大會會越來越成功。今天,我就使用的需求角度談一點想法,跟大家交流。
城市交通問題大家都很關注,城市交通問題我認為主要是需求時空上分布的不均勻,怎么使它更有效;同時信息技術對城市交通的影響和作用可能會超越基礎設施建設。一講交通問題就講要建什么,可能智能交通信息系統的建立會提高基礎設施很大的效力,而不是簡單以基本建設來改善,當然必要的建設還是應當的。特別我的體會是,城市交通的信息化是可能對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模式會帶來一個深遠的影響。
首先我回顧一下我國智能交通發展長足的進步,我認為有6方面的管理在提高,由此帶來的信息產業鏈在增強,同時存在著5大趨勢。
6個方面的管理水平提高是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管理與服務,智能管理建設,以及交通出行物流信息的提高,也包括交通運行的研究和對發展趨勢的政策引導的判斷問題。
我覺得這6個方面的發展形成了5大趨勢,第1個趨勢是從單一數據來源向多部門數據的整個發展,也就是說綜合性的問題。第2個數據分析,向深度挖掘發展,交融以后的數據會帶來很多新的判斷和新的理念;第3基礎數據已經向智能化決策層面做出很大的支撐;第4條就是信息發布從普通資訊服務向全面個性化服務發展,服務于公眾;第5條就是就是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交通的結合,將會產生什么格局和模式。這兩條我覺得是這種大趨勢才剛剛開始,對智能交通會帶來重要的影響。
從需求角度,城市交通角度我想談談應該有哪些問題大家可以共同來討論,這里從4個方面來表述。
一、 交通信息化應當各有特色。城市交通、長途運輸都講人與物,信息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信息化的服務目標和交通方式有差異,而且要體現在不同城市交通本身符合它的法規、標準、信息化、系統以及公共資源等方面有關系。我這里為什么強調這一點?大家現在在研究交通,實際上交通的信息化和法規建設,標準體系、資金來源以及硬性的機制里的架構問題是有區別的,或者是要更關注自身的特點。城市本身有一個行政概念,是以城市圈的交通為主,而都市圈的概念是跨越行政區的,中心區和鄰近區域之間的交通關系,更主要現在已經到了城市圈發展階段,它應該是更有跨行政區的都市圈發展。
我認為城市交通的本質是服務于人,把它的本質提高為組織城市可持續的高效、安全、低耗運行,不是交通運營本身高效就夠了,而是要城市綜合運行的高效、安全,低耗,當然具體來說應該對城市內部的交通更有一種認識。比如說在現在的熱門話題之中,它是都市圈交通的一個方式,如果僅僅用城市交通來解決對城郊與中心區的連線那就會出現現在昆山到上海的一個情況,就是誰拿錢,誰來建,服務于誰,解決了什么問題?最近統計的結果,從昆山到上海,昆山投資的花了二三十億,每年還要六千萬的運營費用,最后增加了13000人的交通出行,這就是看這兩者的關系,而且做了統計,主要的人員是通行交通,所以這就帶來了我們組織交通的理念應該怎么處理。而且像北京,北京的都市圈交通一定以周圍城市的城際交通相解決,正因為這樣,我覺得依照這些本質和對象來研究信息化的總體設計那是有很大的價值的。
同時我想講一下當時城市交通發生了幾項主要變革的問題。
第一個變革就是出行次數增加,出行距離增加,出行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這個是所有城市都遇到的問題。第二個,出現的多樣化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這里的意思是說,基本需求,上下班需求和生活需求的變化是客觀的,我們要研究這個規律性來推測交通和交通模式以及城市交通的組織方式。而且現在新的形勢,城鎮化以城市為主體到城市圈為主體,城市圈為主體再往上推十年就是三大城市圈,。
第二個是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方式,對交通出行帶來的改變。電子商務是把人的出行改成了物流,本來到店里去買東西變成現在送東西到你家,這個是當年對國家經濟有突出影響的,雙十一的經營量變化一下,去年350億,今年是570億,按這個數字意味著多少的人流變成了貨流,而貨流的配送是集約化因素,而且今年的就業得到了很大改善,重點是在互聯網配送上的就業上。所以這是當前會看到的一個問題。
第三個是,交通系統的建設可能會對服務業和城市布局進行調整,服務業的調整大家已經體會到了,為什么大商場要辦飲食服務,這是被物流業沖擊的影響。在郊區上班的人上班通勤時間更長,更希望得到出行的信息,從而選擇出行最有效合理的方式,尤其是城市現在正在發展中,也會對城市布局帶來促進和影響。
第四個方面,城市交通的信息化是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一個重要方式,這是別的方式無法代替的。我們有快速道路系統,高架的,地面的,包括自行車,包括行人。那么公共交通系統內部結構的調整,以及停車系統內部結構調整,公安管理系統,物流系統,這些只有大數據信息化才能解決系統之間的銜接和觀念。
對外的交通系統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方面,城市交通的核心問題是研究銜接問題,同時我們要研究都市圈交通,研究城際出行之間的關系是快速交通系統,而這個快速交通系統并非是軌道交通系統或公共交通系統,最典型的北京火車站到大興的火車比坐地鐵到大興要便宜得多,時間省一半。
這個趨勢是我們在今后研究城市交通里面也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所以我講信息化的介入最重要的是重新配置這些資源,更有效的推動六大交通系統和對外交通、城際交通的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的過程。
下面我對今后發展城市交通發展的頂層設計講三條。
第一個城市交通信息化發展目標是什么?我認為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目標不僅僅停留在技術的先進性,更應當把城市整體發展目標,去研究信息化和城市化交通的結合,只有這種結合才能把城市轉型發展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同時要把城市交通技術能力和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帶動起來,可能是國民經濟轉型的一個關鍵,也就是說信息化的產業鏈可能是輻射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第二個建議要綜合考慮不同層面的需求來做頂層設計,根本的需求是公眾,關鍵的環節在企業,政府要全面綜合協調,只有這種機制,城市交通信息化、智能交通的發展才有很好的前景。政府的任務是什么呢?從各國的經驗來看,智能交通提高運行效率,把分散的數據在社會不同資源里面更有效的利用。
第三個建議頂層設計是政府的職能。為什么說頂層設計是政府的職能,建立公平公開的分享機制要有法律來保證。對于推進信息化的方針和發展方向,政府能夠宏觀層面向社會發布,企業和個人得到利益,特別是企業方向性靠自身和靠社會兩方面的結合。同時要實現關鍵技術焦點問題的研究和數據的收集、分析系統。
最終政府做好這三方面的發掘,那么充分發揮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就成為一種更有效的發布環境。
我的發言僅從需求上講了城市交通對信息化的要求,也是希望智能交通協會為城市交通的發展作出更多一些有益的事情,使我們國家城市轉型能夠通過交通來引領!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