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監控企業如何基業長青
——訪蘇州科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交通行業營銷部總監徐國明
文/《ITS智能交通》雜志記者 雷玉玲
互聯網時代,星星之火也可燎原。在互聯網普及的這十幾年里,電子類企業幾年一輪回,十年前的巔峰企業現今何在?智能化如春風解凍一般裹挾著整個現代制造業、服務業,智能化的核心是去重,即脫離實體追求電子化、數字化融合;這種智能化、去重化帶來了知識經濟的興起,而知識經濟以快速更新為特點。在這場知識經濟的“輕”、“快”發展與競爭中,智能交通領域的企業如何能基業長青?《ITS智能交通》雜志“人物訪談”近期解讀科達的領先秘訣。
蘇州科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交通行業營銷部總監 徐國明
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得城市交通資源進一步緊張,機動車擁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預計2014年將超過2億輛。交通擁堵、交通安全及汽車尾氣污染是目前交通發展的三大難題,并已成為制約我國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高清視頻監控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對于破解交通領域的擁堵、安全、污染這三大難題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國的智能交通體系以及交通監管也因為高清視頻技術的不斷進步而得到跨越性發展。
一、產業鏈調整,越下游越整合越強大
視頻監控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對政府、企業還是個人,視頻都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視頻會議和視頻監控是交通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的兩類可視化溝通和管理工具。大量的遠程溝通和遠程管理工作都需要借助可視化的方式來完成。
市場需求推動高清視頻監控技術飛速發展。目前交通管理中的實時交通指揮、智能視頻分析、車牌識別、疲勞駕駛識別(人臉識別)、指揮調度、城市主要道路及交叉路口的監控、城市與城市之間高速公路監控、防止肇事車輛及人員外逃的城市治安卡口系統、抓拍違章車輛的電子警察系統等功能,都是得益于高清晰高質量的視頻監控技術的發展而帶來的交通智能化的廣泛應用。
1、視頻監控產業鏈:內部調整向下游移動
在談到視頻監控行業的產業鏈時,蘇州科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交通行業營銷部總監徐國明表示,視頻監控在中國已經發展出了清晰的產業鏈,但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網絡化、智能手機等技術的興起,視頻監控在中國正呈現出跳躍式、指數級增長的發展勢頭。根據傳統的分析觀點,視頻監控產業鏈自上而下分為四個環節:上游是關鍵零組件,包括光學鏡頭、傳感器芯片、處理器芯片以及其他零組件等;中游是監控設備提供商,包括硬件商和軟件商;中下游是集成商、渠道商和工程商;下游是終端客戶。而數字化、高清化、網絡化對今后視頻監控產業市場空間與產值的增長產生了方向性的影響,視頻監控產業鏈內部也將發生重大調整,目前的趨勢有:(1)上游關鍵零組件往下滲透。(2)中游出現獨立第三方軟件商,但依附于大型監控設備商或集成商。(3)渠道的作用更明顯,集成商門檻變高。因為系統復雜,負責集成的廠商須承擔起總體架構設計與運營的工作,牽涉總體協調工作,進入門檻高。視頻監控大設備商因為產品系列全,產品質量高、實施經驗足等,視頻監控大設備商在集成商方向整合顯得水到渠成。(4)終端客戶在方案選擇上更有獨立性主張。包括公安、電力、銀行等終端客戶在實施方案選擇方面相對過去更具獨立性主張。
對于中國視頻監控行業的企業實力格局,徐國明在采訪中說:“現在做視頻的企業太多了,有些做的非常不錯、很有特色,但整個視頻類產品的應用差異很大。產品生產的很多,應用好的就不多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力與技術的積累、是否清楚用戶的需求、應用環境的變化等等。”徐國明認為,在視頻監控行業里,差距一直有。
2、視頻監控:關鍵芯片靠進口,集成整合在國內
在采訪中,徐國明就視頻監控產業的價值分布談到,產業鏈上游的芯片制造商掌握著較大的話語權。國內在芯片這方面以前基本都是進口的,上游的核心技術都在國外。徐國明表示:“盡管如此,隨著國產芯片的發展和民用市場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廠商也在選擇國內芯片合作伙伴。而且,除了芯片以為,國內在視頻監控整個產業鏈上已經基本具備非常健康完善的產品和技術整合能力”
雖然很多中高端產品的芯片是靠進口,但國內如果在控制算法、硬件設備上打好基礎,也能做成符合客戶需求的優質產品出來,徐國明堅信,中國的智能交通起步雖晚,關鍵技術的攻克也需要時間來沉淀,但中國在視頻監控、智能交通上的發展勢頭是無與倫比的。
二、戰略競爭:在關鍵點上制勝
塑造一種影響時代的產品,成就一個偉大的品牌,在多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保持強大的生命活力,常常需要企業在宏觀上制定全方位多層次化的競爭性戰略管理方案。具有挑戰性的戰略管理,需要企業確定自己的使命,通過精細的市場大環境和企業微觀環境的分析,構建出涉及公司層、部門層、業務層、產品層的戰略;這些競爭戰略橫向上涵蓋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研發、營銷、內部管理、文化建設、品牌塑造等諸多方面,戰略制勝就在這些關鍵點上。蘇州科達在穩健快速的發展中,通過在戰略關鍵點上精益求精,很快在行業內嶄露頭角并迅速在競爭格局里占據一席之地,成為領先。
1、品質回饋品牌資產
品牌是一種資產,企業實施品牌化的關鍵在于創造產品之間的差異,建立差異的對象,科達選擇了產品品質。在智能交通、平安城市等項目已經做了十幾年的徐國明認為:“品牌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做技術產品最好的品牌。追求綜合應用成本最低,對用戶幫助最大,這就是一種品牌理念。同樣一個產品,功能一樣,為何價格差異很大?原因就在于品牌,而品牌怎么做出來的,那就是產品了。”
科達如何保持產品質量的一流,產品優勢在哪里?根徐國明介紹,科達的一款卡口,第一,全天24小時365天能夠看清人臉,白天在24米內看清人臉。第二,科達的卡口看清人臉的標準是額頭以下而不是鼻子以下。能夠鎖定到額頭以下的行業同類產品的公司是不多的。而這種一流的產品離不開強有力的質量管理。科達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徐國明說:“不追求別人一定要用科達的產品,但可以確定科達通過質量管理做出來的產品一定是最好的。科達一直在實施強有力的質量管理戰略,制定可明確執行的質量目標,然后去實施并以專業嚴謹的標準來衡量實施狀況,這種質量管理既降低了綜合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保障了產品品質。”
交通管控就是將整個交通網、公安網所采集到的信息,整合到一個軟件平臺上,通過該軟件平臺對數據進行挖掘和應用,然后進行控制,這樣可以達到讓用戶最方便的使用這個平臺。據徐國明介紹,交通管控管理中一直存在一種問題:交警信息和公安信息互通但不充分。針對這種情況,科達研發的管控平臺可以充分融合兩部門信息的情況下,實現一套系統雙向使用,即公安可以在系統上查可疑車輛,交警可以查肇事逃逸,達到一舉雙贏。這個平臺做的人很多,但做好的人不多。用徐國明的話來說:“差別總是有點。”
2、擴張應用,影響需求
(1)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并不總是同步走。一門技術是不是好的,不僅取決于技術本身還取決于需求,能不能找到合適的需求決定了技術的成敗。電腦手機屏幕的保護膜先于電腦智能手機的出現而出現,保護膜發明好多年之后才有了市場。所以有技術創造需求,也有需求催生出技術等等多種情況。在企業的研發和市場營銷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匹配二者,將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損失。
國外現在已經有一種感應技術,是在公交車車頭和車尾裝上無線電發射器,當感應器接收到車頭發射器信號時,就會自動將信號傳給紅綠燈控制中心,控制中心通過延長綠燈時間,使公交車快速通過紅綠燈路口,以實現公交優先快速通行。對于這種技術,徐國明認為,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需求問題;這種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但是交通管理沒有這種需要。據徐國明介紹,手機最便宜的是200,如果去掉顯示屏、鍵盤、電源,成本就是二三十塊錢,如果把這個手機芯片放在車上,車就會成為一個電子設備,但是用現在沒這個需求,而移動警務終端其實就是把手機的技術拿過來用,因為它有市場需求所以發展很快。
(2)需求融生技術,技術引領需求。有強大的市場需求然后研發出對應的產品獲取市場,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況,可是現實中企業的新產品研發開發常常是在市場中探索出來的方向,智能手機一出來就有市場,但平板電腦最早面世時并不樂觀。
技術有能力影響需求,但只有好技術好產品才有市場份額。比如公安、交警會因為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他們的管理方式。以前可能交警只在指揮中心,警務通移動辦公平臺,可以實現交警隨時在街上辦公的需要,直接在移動環境下進行調度,跟現在的IT行業不需要再在辦公室里辦公是一樣的。
用徐國明的話說,好產品都有市場。從標清相機到高清相機,這個技術出來后,公安交警都需要,因為滿足了管理需求。問題就在廠家如何把品質做的更好,讓用戶用的更舒服,提供的數據更精準。如果你的產品不用施工,綠色環保,最重要的是提供精準的數據——不僅提供流量,還能提供車型、顏色、大小、車牌等等這些信息,這才是決定企業的產品能贏得多少市場份額的重要因素。
(3)創新應用回應需求。同樣的技術,因為不同的應用而產生不同的市場需求。應用的場合不一樣,所以基于同樣技術所設計出來的產品也不一樣,這就是創新應用的必要和價值。徐國明解釋到,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應用,同樣的產品也有不同的應用范圍,不可能有一款產品把所有的場合都能用到,特定針對環境下的應用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番茄醬很早就有了,但是把番茄醬裝在筆筒里讓孩子們可以在蛋糕上可以隨意的畫畫寫字并把自己畫出來的蛋糕畫吃掉,這是對番茄醬的一種創新應用;同一款視頻監控產品,應用在高速公路和安裝到銀行需要的具體需求是不一樣的。技術應用的匱乏是對技術本身的一種浪費,多元化應用將是未來高科技產品拓展市場的另一捷徑。徐國明舉了一個例子,說交通部門以前是指揮是在指揮中心,但現在的交警指揮可能就在馬路上。科達開發的移動警務的產品能夠將所有的信息獲取量都集中在馬路上,只要交警有一個移動的手持終端就能做到移動辦公。這正是一種應用的擴張。徐國明就此總結到:“現在的應用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出來。3G、4G都出來了,我們只是應用這個技術,讓應用更加多元化,讓用戶更加方便。”
3、技術快創新,可持續競爭力的源頭所在
據徐國明介紹,在視訊領域做到國內領先沒有龐大的研發投入是辦不到的。研發與技術革新帶來的行業領先是一種正向的循環。智能產品的更新換代很快,半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如果產品給用戶帶來一點點的不方便都會影響用戶的忠誠度,為交通管理帶來不便,哪怕增加了一個動作這都需要的是時間,在交通高峰時刻,這一個動作要花5分鐘,而5分鐘會帶來很多問題,交通擁堵、安全隱患、污染等都在增加。所以要不停的對產品進行調整完善,這也是一種技術創新。
談到行業內技術抄襲、同質化、低端破壞,徐國明無奈的搖搖頭,說:“抄襲太多啦,在中國基本沒有辦法解決。”他舉了很多例子,通過法律、行業約束等都不能徹底解決抄襲問題。而能讓企業不被技術抄襲所打垮,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快速創新,不停的創新,以保持永遠不被超越。他談到,在電子警察、卡口這個行業中,科達一直處于領先,領先的地方就在于質量不一樣,功能、性能不一樣,同時科達更注重用戶感受。
徐國明表示,在關鍵技術上企業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獨立研發,像關鍵的控制算法、軟件編程這些方面是沒法抄襲的,因為他們不知道精髓在哪里,這是獨立研發出來的成果。
4、營銷方式只選適合和靈活
企業的營銷能力是企業盈利的根本保證,如果市場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足,那么財務、運營、會計和其他方面的努力也不會有成效。營銷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營銷的方式、渠道、對象復雜多變,每一個企業在營銷上都有一個龐大的隊伍和龐大的支出。市場營銷方面的優勢可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促使企業不斷思考其商業模式。正因為營銷太重要了,所以企業的營銷策略維系著戰略管理的成敗。
科達的營銷渠道有代理商、系統提供商、還有辦事處直接與用戶溝通交流,沒有統一絕對的模式,根據需要而定。智能監控領域的終端客戶都是組織消費者,不同于個體消費者,多走動溝通了解需求變化、參加展會論壇東西行業及國內的發展動態等都是可用的營銷方式。據徐國明介紹,科達的營銷方式只講求一點,匹配需求,靈活調整。
5、做符合中國特色的產品
在談到已經在國內應用的國外大系統,徐國明說,中國現在在用的就是國外的系統,廣東,北京上海都在用,但這個系統到底能對我們的交通管理起到多大的作用,有些馬路控制的很好,但有些還沒有體現出來,還有待考察和反饋。因為是洋東西,可能會水土不服,不能像國外功能發揮的那么好。
雖然中國智能交通的發展是尾隨西方,但與國外的交通狀況相比,中國的交通有其獨特之處——混合交通,也就是路面上人、車、非機動車混合使用街道路面。國外的交通干擾很少,基本為零,道路就叫機動車道路,行人跟自行車都不在機動車道路上,自行車都專用道,而中國的都在一起混合著。如何開發中國特色的信息采集系統,這方面不能盲目模仿國外技術,只能自己創新,制造滿足中國特色的東西。徐國明表示,中國的交通控制系統一定要符合中國的特色。
建立中國特色的大交通系統,首先要能區分行人、機動車,分離他們。現在中國騎自行車的人越來越多,企業研發的控制系統不能只考慮機動車的放行,還要考慮自行車的放行、上班高峰行人的放行時間。同時,徐國明談到,中國逐步進入老齡社會,年輕人過馬路15秒、20秒就過去了,老年人可能就不行了。如果設置的通行時間只按照年輕人的速度,那老年人怎么辦?國外沒這些概念,這就是區別及特色所在。
三、隱形實力成就核心競爭力
1、扁平化組織管理
組織結構是組織實現目標的手段,它決定了員工的做事方式,直接關系工作效率和效果;良好的組織結構設計是企業在競爭中看不見優勢,企業在設計組織結構時,常常受到組織規模、組織戰略、技術類型、大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組織設計,比如簡單的職能型組織結構或官僚式組織結構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對外競爭的反應速度,所以靈活的、網絡化的、多點對多點溝通模式的扁平化組織成了當今競爭力強勁企業設計組織結構的首選。在采訪中,徐國明談到,隨著員工知識水平的提升,企業應在管理上注重扁平化、網絡化,這得益于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溝通便捷;而科達在管理上還有一點獨到之處,就是其視頻會議的內部應用。遠程視頻會議系統打破了地域限制,員工并不需要天天坐在一起開會,這大大提高了科達的管理效率。扁平化結構的暢通溝通能夠聚集群體智慧,實現管理的可視化、透明化。
2、注重用人的效率
員工是組織最重要的資產,人才管理是企業實現目標的重要的戰略性工具,可以建立組織的持久競爭優勢,用人方面的理念、偏好決定了組織能走多遠。
在介紹科達的用人理念時,徐國明說,科達在人才上重要考慮是看能力和效率。一件事情一個人能干絕對不安排兩個人,一個頂兩個與兩個頂一個不僅僅是效率的問題。一個人能干的事情拆開兩個人干是浪費,是對有能力人的打擊,所以徐國明強調,在用人上企業一定要注重效率。他認為,對人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對效率和能力的考察,高考兩個小時做完是能力,兩個半小時做完沒有用。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差距常常就是時間上的差距,同樣的項目兩個月做完和一個月做完對于交通監管而言,是大有不同。
從這一微觀上的用人理念,也能反映出一個公司的競爭力所在。
3、沉淀時間,追尋規律
企業想要做大,沒有漫長的時間沉淀是不夠的,即使有一度的嶄露頭角,根子常常也是脆弱的,這就是時間力量。企業如果在發展中沒有穩定明確的定位和愿景,很容易會轉向收益回報高的快速盈利項目。對于智能交通領域的企業而言,如果今天導航賺錢做導航,明天視頻賺錢做視頻,是很難長遠立足的。
在智能交通領域已經做了十幾年的徐國明總結到,做久了慢慢就會梳理出一個行業的規律。他認為,視頻監控行業的發展是基于三種趨勢,第一,技術的革新。從標清到高清,這是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技術沒有起來的話是沒有這么大的市場。第二,應用的擴張。城市的管理需求正在逐步增加,維穩、安全、和諧的需要催生出視頻監控的廣泛應用。第三,管理的需要。現在所有的小學、所有的公交都要安裝監控設備,這都是管理的需要。這三方面相互配合,缺少一點其他的就很難均衡發展。
徐國明感嘆道:企業發展跑不贏大勢,也千萬不要和規律作對,順應行業規律會使企業少走很多彎路誤區。視頻監控行業未來會有一個更大的發展、更好的應用,今后的趨勢不僅僅是在公安,還更多的在城市的公共管理,公共交通等方面。
四、回歸沉靜,堅守責任
采訪中,徐國明侃侃而談,言談中流露擔當,謹慎中帶有幽默。作為一名技術人員,他總是喜歡鉆研怎么滿足用戶需求的方方面面,喜歡換位思考。“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對朋友最大的支持就是把事情做好”這幾句口頭禪一直掛在徐國明嘴邊,他認為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觀念擺正了、把自己的東西做好了,就能為他人帶來方便,滿足他人需求。
在談及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時,作為智能交通從業者的他有一份滿滿的自豪感,他希望城市越來越好,霧霾越來越少,生活出行越來越方便。他認為,視頻監控領域里的從業人員所做的每一樣東西都是為了交通暢通、霧霾減少,而這,就是社會貢獻。
在采訪中探討北斗應用時,徐國明表示:“使用北斗應用不是技術,是一種意識。北斗是中國的產品,中國的技術,不僅是政府鼓勵,我們老百姓、我們做企業的應該有這個意識去用自己的技術。除了成本考慮,智能交通行業的企業也要用于承擔社會責任。”,他說,科達今后會選擇更多的使用北斗技術。
在回答記者科達是否有做公益這個問題時,徐國明幽默地回答:“科達做了很多公益,社會公益這塊太多了,都不好意思說。”他認為:“每個人都要做公益,我要在做。公益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多少是量的問題,而有與沒有做,是心態的問題。除了政府,老百姓也要做些事情。我們應該對社會做點貢獻,做些回報,這是種義務,也是責任。”徐國明用這句話結束了本次的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