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全市自動駕駛和車聯網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建成全國領先的智能網聯生態,打造以基礎平臺支撐產業發展的高質量樣板,在全國率先開展規模化、多場景示范應用,基于車路云一體化的感知、決策、控制等服務在示范區域實現全覆蓋。
《行動計劃》也明確了五大任務,包括打造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示范區、豐富示范應用場景、推進智能網聯數據應用等。
近年來,智能網聯技術快速迭代,商業化進程加快推進,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兩條技術路線加速融合發展,以網聯化賦能智能化,加強車路云協同技術發展已成為行業共識。
2021年1月,工信部批復支持創建重慶兩江新區車聯網先導區。同年7月,騰訊聯合重慶兩江新區建設有限公司、長沙智能駕駛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中標重慶兩江新區車路協同二期項目,助力打造重慶山地城市車路協同多場景應用,構建人、車、路、網、云高效協同體系,進一步推動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的城市應用示范,打造西部首個“碳中和”智能網聯示范區。
重慶(兩江)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數字孿生平臺
因地制宜以用為先
建設讓老百姓有獲得感的車聯網先導區
當前很多城市都在建設車聯網先導區和示范區,僅國家級的車聯網先導區就有四個。此外,16個城市也先后成為雙智試點城市。
但各個地方的情況和特點不一樣,面臨的問題和需求也不一樣。“所以做先導區應該以用為先,真正解決問題。”騰訊智慧交通副總裁謝建家表示。
騰訊在參與重慶先導區建設之前,充分分析了重慶的特點,比如復雜的路況和天氣,老百姓的出行方式有車、船、軌道、索道等各類交通工具。
基于這樣的特點,騰訊在重慶參與打造了城市級MaaS出行平臺,融入泛V2X能力,把自動駕駛車輛、網聯車輛、船等出行工具都融入到一起,乘客通過MaaS平臺,就可以做到各類交通工具的統一銜接,方便出行。
此外,重慶先導區處于建設階段,現場有很多運輸大車,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駕駛隱患。為此,騰訊專門針對貨車司機開發了相關App,通過泛V2X能力,實現安全預警等功能,對司機會有非常實際的幫助。
與城市管理結合
助力先導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行動計劃》還提出,推進新一代交通控制、車聯網大數據、先進感知監測等系統綜合應用,實施智慧公交、智慧高速、“兩客一危”智能管理、出租汽車信息服務等一批重點項目。
謝建家認為,車聯網先導區除了做車路協同的自動駕駛之外,也可以延伸到城市交通,包括智慧城市的方向,因為一個基礎設施建完,如果只服務于單一的場景,基礎設施是挺浪費的。
“我們推出了泛V2X的產品,使得我們現在的5G公網,嫁接到現在已經傳鏈的手機還有車機上面去,使得車路協同在車這個終端上,不會受制于OBU的發展,可以覆蓋到全鏈幾億用戶。這個打通之后,我們就可以廣泛地把城市交通里面的一些問題、一些需要解決的場景,用這個體系來解決,讓廣大的老百姓有更強的獲得感。”謝建家介紹道。
比如,城市精準公交、渣土車的管理、交管信號等場景,就是除自動駕駛之外,又延展出的很多有價值的場景,這些場景對于智慧城市的治理,都有重要意義。
智能網聯為傳統產業轉型帶來機遇
《行動計劃》指出,要突破智能網聯關鍵核心技術、搭建創新研發基礎平臺、發揮聯盟支撐紐帶作用、強化技術成果轉化及服務。工信部的復函也曾明確提出重慶(兩江新區)車聯網先導區的任務,其中之一是要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這樣的任務,在謝建家看來,是一個巨大的機遇。謝建家表示,兩江新區的第一大產業是汽車產業,第二大產業是電子信息產業。智能網聯產業的發起對兩江新區來說,可以為本地兩大產業深度融合,提供很好的契機,智能網聯既增加了兩大產業相互抗風險的能力,又增加了產業黏度,同時還把產業聚集效應進一步擴大化,這實際上是對兩江新區最核心的幫助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騰訊持續提供技術助力,“長安汽車是我們產業互聯網首批合作伙伴之一,我們在車聯網應用服務、汽車運輸、數字營銷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我們聯合建立的重慶智能汽車超算中心,支撐智能汽車工業設計云、長安系營銷大數據項目,并為長安汽車智能網聯、新能源等領域提供資源和服務。”謝建家表示。
最新數據顯示,兩江新區智能網聯汽車滲透率達到了35%,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其中長安汽車已經實現新車100%網聯化,長安福特的網聯化率超過90%。
未來,騰訊仍將全力為重慶汽車行業提供成熟、完善的智能方案,助力重慶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