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硬核”的BRT站臺來了!快來看看這里都有哪些“秘密武器”?
國內最智能的鹽城BRT(H1)線今日開通!
今日,由海信網絡科技承建的江蘇省首條高架地面系統BRT環線(H1線)在鹽城正式投入試運行,將免費向公眾開放試乘。據悉,該線可謂是目前國內最智能的BRT環線,每個站臺都獨具匠心地設計了許多智能“黑科技”,讓我們一起先睹為快吧!
史上最硬核站臺,
“黑科技”360°環繞打造便利體驗!
對于公共出行乘客最為關注的是便利與安全。基于此,鹽城BRT(H1)線可謂做足了功夫。海信鹽城BRT項目經理司振江介紹道:“為了給群眾最智能化的便利體驗,我們融合應用了人工智能、智能交通、移動互聯網等多種先進技術,從提高車輛運行準點率、打造良好的候車環境入手,建設了乘客信息服務系統、高清視頻監控系統、人臉識別系統等總計十大系統平臺,將BRT特有的公交優先、合理調度、快速上下、安全舒適、人性化服務的功能最大化發揮。”
獨家科技: 交互式BRT電子站牌上線,實時提供暖心服務!
在乘客信息服務方面,本次鹽城BRT(H1)線配套使用了海信自主研發并首次投入使用的BRT快速公交電子站牌,市民可以通過觸摸的方式來進行觸屏操作,查看想要選擇的車輛信息和車輛運行情況。
此外,電子站牌屏幕還被分割成不同功能區,除固定顯示快速公交線路信息外,還可在一定區域內查詢公交出行路線及換乘方式等便民信息。
獨具慧眼:站臺全方位實時監控,人臉識別與公安聯網!
還記得一場抓了9名逃犯的張學友演唱會嗎?或許下一個地點就是BRT站臺了!在設計建設過程中,工程師們根據展臺與高架橋墩的物理布局,合理安裝了高清視頻監控攝像機,保障站臺360°全方位都能得到實時監控。視頻監控數據還能與交警部門進行對接,可將抓拍到的占道違章車輛圖片傳輸至交警機房,然后由交警現有管控平臺進行違法處罰,起到監管違章、規范駕駛的目的。
此外,每個站臺還額外安裝了人臉識別攝像機,可將識別的人臉圖片、數據實時推送到公安專網,供公安部門進行黑名單比對報警和詳細檢索。
獨具匠心:智能客流統計,為公交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在站臺進出口,工程師們也別具匠心地布設了一進一出兩個客流監測攝像機,利用其視頻分析功能,可實時采集環線BRT各站臺進站和出站人數;在車內也同樣安裝了客流分析設備,與站臺客流監測攝像機一同向后臺實時傳輸數據,并與車輛調度系統聯動,通過大數據平臺進行數據分析后,可為后續客流分布分析、車輛智能調度、線網規劃提供數據支持。
如此多的的智能前端設備,該如何統一管理呢?為此,海信工程師們還建設了運維管理平臺,將站臺智能系統的所有前端設備的工作狀態都納入統一監測和管理。可進行設備資產管理、運行監管、故障檢測、運維巡檢等功能,解決當前行業面臨的設備完好率低、故障發現難、解決效率低、管理失控等問題,實現高效率、低成本的運營和維護。
江蘇首條高架地面系統BRT環線,
為鹽城公共交通加速!
除了“硬核”站臺,本次鹽城BRT(H1)線在建設模式上也進行了創新。為方便市民換乘,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內環高架中分帶空間建設公交站臺,分三期將青年路、范公路、南環路、西環路、東環路、北環路等連接起來,從小環到大環,全部實行雙循環線運行,在此基礎上,配合環線周邊再形成放射性BRT線路,形成以環線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新型城市公共交通運行模式。
在此創新運行模式下,鹽城市民最多兩次換乘即可到達目的地,不僅保障了市民乘車的快捷便利,更彰顯“增了一條線,快了一座城”的BRT建設效果,對推進公交專用道“連線成網”、緩解城市擁堵、提升城市形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司振江介紹道,本次鹽城BRT項目建設工期短,對承建團隊的專業性要求極高,海信團隊面臨了十分艱巨的挑戰。最終,我們僅用了兩個半月便完成了項目建設,圓滿保障了鹽城BRT(H1)線如期投入試運行。這不僅取決于海信團隊固有的“抗硬活、打硬仗”的攻堅精神,更取決于海信專業實施服務能力及豐富的BRT快速公交建設經驗。
除鹽城外,海信還承建過南寧、撫州等地的快速公交建設項目,并曾主持制定“GB/T31455.1-2015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統第一部分:總體要求等7項標準”,于2018年榮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三等獎”。相信在未來,海信建設的快速公交會跑遍祖國大江南北,為更多城市公共交通加速助力!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