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機場代泊平臺“飛泊通”宣布,已完成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為前海富鑫基金、尚勢資本等。此前,飛泊通于2015年年底獲得原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吳宵光等人總計1000萬元天使投資。
據悉,飛泊通所獲融資將用于構建全國化的機場代泊停車網絡。
在業界看來,隨著“飛泊通”A輪融資的成功,一直低調潛行的機場代泊行業有望加速升溫。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除飛泊通之外,從事機場代泊服務的公司還有美泊、泊安飛、易行泊車、e代泊、小強停車、悠泊等。
對于乘飛機出行頻繁的商旅人士而言,盡管機票可以報銷,但從市區到機場的費用往往是報銷無門,因此,選擇何種方式抵達機場,也是一個需要權衡一下的事情。曾幾何時,在各種交通方案中,自己開車到機場并在機場停車場過夜停車的方式,是性價比比較低的一種,因為機場停車場的費用實在是不菲,只要出行來回超過3天,停車費可能就要超過來回的打車費。
正是瞄準了這個痛點,機場代泊服務一直存在,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代泊服務的體驗越來越好,大量機場代泊APP快速涌現。其人員在機場接車后,將車輛開到距離機場數公里、收費低廉的停車場。送車時,流程則相反。以首都機場T3航站樓為例,停車一晝夜的費用為80元,而代泊APP的費用最低僅25元。換算下來,使用代泊APP,出差8天之內的停車費外加高速費、油費,或還要低于來回的打車費用,且還免去了在機場排隊打車之苦。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這種商業模式實際上是通過“代客泊車”的方式,提高了機場附近停車場的利用率。而且,如果沒有代泊APP的“引流”,那些距離機場數公里外的停車場也很難找到大量客源。不過,這種模式一定程度上也對機場自有停車場構成了分羹,如果未來成了氣候并引發關注,不排除會遭遇到類似滴滴出行那樣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