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一政策背景之下,海能達作為一匹國內軌交通信行業“黑馬”躍然而出——2014年海能達實現了國內軌道交通自有TETRA系統零的突破,在深圳地鐵7、9、11三條路線實現了TETRA 系統的正式應用;去年8月份,海能達又中標長沙1號線,這意味著海能達已躋身一線與行業頂尖企業進行良性競爭。2015年海能達再接再厲,拿下深圳地鐵NOCC項目及長沙3號線、廈門1號線——從在國內首次開單,到在不到一年半時間里拿下這么多線路訂單,海能達發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這家旋風式快速向國內軌道交通線路席卷的公司到底是何來歷?他們的產品憑什么這么快在業界得到認可和推廣?
海能達TETRA系統的前世今生
雖說TETRA系統國產化的時間并不長,但海能達對TETRA系統的研究由來已久。2003年海能達就成立數字集群部門,2006年第一代TETRA終端通過了測試,2010年TETRA終端成功保障廣州亞運會順利完成。2011年收購全球第三大專業通信領域企業——德國Rohde & Schwarz集團旗下的PMR公司,推出全套TETRA解決方案。
談到這家被收購的子公司,海能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TETRA系統產品總監崔巍介紹道,PMR公司主營業務為提供TETRA集群通信系統設備和服務,是全球TETRA系統的主流供應商之一,技術實力非常強。此次收購使海能達在TETRA領域從只提供終端產品轉變為提供包括終端和系統的整體行業解決方案,提高海能達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2012年海能達德國子公司接手了總部位于弗倫斯堡從事無線通信協議開發的FED公司,以進一步提高其自主研發能力。FED公司的加入,意味著弗倫斯堡成為繼巴特明德之后,海能達德國子公司的第二大研發基地。
中國企業攻陷軌交無線通信最后一塊“帝國主義陣地”
說起TETRA系統的國產化,海能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無線產品銷售部軌道交通行業總監沈逸鳴開玩笑說,“這相當于解放了軌道交通無線通信領域最后一塊被帝國主義占領的陣地”。在這之前,由于TETRA系統技術門檻比較高,以及業主對專網系統普遍比較謹慎兩方面原因,TETRA系統的國產化一直不太順利。但隨著海能達等公司研發出自己的產品,并慢慢開始發展國產化道路,TETRA系統也一點點開始實現它的國產化進程。
雖然海能達的TETRA系統目前還沒有在國內廣泛推廣開來。但目前海能達的產品在國外很多項目已有比較多的應用。“我們的業績60~70%都是來自海外市場。”海能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應用解決方案事業部軌道交通產品總監羅中元介紹,未來海能達將會更加注重國內市場和國內客戶的需求,向國內市場投放更多精力,把海能達在國際上的經驗和成果更多地向國內轉化,“希望未來可以為國內軌交通信事業更多盡一份力量”。
全能混血:海能達TETRA系統青出于藍勝于藍
海能達公司目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系列TETRA設備,在軌道交通領域海能達產品及優勢主要體現在擁有安全可靠、完全國產化的TETRA設備,并擁有從終端到解決方案的全系列產品,豐富的二次開發經驗及產品,可為客戶提供無縫的定制化開發、迅速、有效、高性價比的售后服務回應,以及專業本地化的交付能力,能為客戶提供從售前到售后全套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公司二次開發的能力,從軟件到硬件均能滿足客戶需求,這是國內外大部分廠商難以企及的。
海能達TETRA系統按需發展,根據客戶需求靈活升級,提供從單站系統到全國范圍的網絡。同時,提供的功能具有可擴展性,系統最大能夠支持的載波量達到1080個。具體來說:
可靠性強:在這方面,海能達源自德國品質的產品具有先天優勢。“我們當時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在可靠性方面就投放了高達80%的精力。比如信道的冗余,載波的冗余,控制器的冗余,電源的冗余,鏈路的冗余等。”崔巍表示,以電源的冗余和交換機的冗余為例,“其他公司都很難做到這兩點”。
完全國產化:海能達的TETRA在設備安全、信息安全方面獨具優勢。首先,海能達自己掌握著底層協議、技術,因此后續升級換代便捷,后期設備升級、服務也更有保障。其次,在要求信息安全比較高的軍隊、公安等領域,國內廠家更具優勢。另外,作為國產品牌,海能達在交貨周期、后期維保、配件更換等方面具備先天的時間優勢和成本優勢。
二次開發靈活多樣:由于海能達對國內路線的端口開放程度非常高,在他們自己的端口上做開發也非常順利,不受限制,可以更加便捷地根據行業客戶的需求進行二次開發,提供更適合他們的具體方案。
羅中元介紹道,海能達廣泛的海外市場為他們在國內市場的創新應用方案提供了參考。“比如全網錄音,任何通過交換機的通話,都可以錄音,不需要分開,非常容易查詢。任何符合接口要求的聲音,都可以錄進來。再比如分區調度,隨著中國地鐵線路越來越長,分區調度就成為一個必然需求,我們考慮業主未來需求,已經把這個功能考慮進去。”
全流程質量控制:相比系統提供商和集成商的組合,海能達具有全流程控制的優勢。首先在前端需求方面,不存在客戶需求分解和協調的問題,是先天統一的;其次在后端控制時,所有產品在同一地方生產并完成驗收,不需要運送到現場組裝、調試、測試等。羅中元對這種產品交貨方面的優勢十分贊賞。
未來:由TETRA向LTE專網系統逐步演進
通信寬帶化是未來通信發展的主要方向,業內很多人都預測LTE是未來發展的主流,那海能達如何理解TETRA和LTE兩種技術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呢?
“海能達的TETRA系統雖然還沒有達到像4G-LTE那樣幾個兆的帶寬,但在窄帶的范圍內,已經達到極致。”崔巍介紹道。而在沈逸鳴看來,LTE在快速響應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成熟。“目前LTE專網的國家標準還沒出來,LTE還不夠成熟。而TETRA在最近幾年之內還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因此,海能達仍將大力推廣國產TETRA技術及解決方案。同時,著眼于發展,海能達也已投入研發力量對LTE技術進行研發,目前該團隊已經有超過200人,同時,海能達也是LTE國家專網標準的制定者之一。
為了能夠早期介入市場,實現平滑的過度,海能達也推出逐步演進的產品,比如采用2G+4G 的雙模終端,TETRA云調度,LTE寬帶數據,以此作為過渡。據了解,該雙模終端明年就可以推出。
厚積薄發,“黑馬”不黑
海能達TETRA系統在海外市場已有多年積累,并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不限于軌道交通行業),比如荷蘭的國家安全網、秘魯的國家安全網、馬其頓的國家安全網、圣地亞哥七條地鐵線路改造等。海能達公司產品的優異表現一度帶給業界很大振動。“我們在英國、美國、南美、智利、委內瑞拉等國際市場上都在跟國際頂尖的通信公司進行全球競爭,一個又一個項目的成功,正是客戶對我們產品質量、可靠性的認可,公司的全系列優勢得到體現。”崔巍以實際的案例表達了對公司產品的自豪。
《荀子》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海能達以長達二十多年的慢慢“儲蓄”,才有如今迅速取得諸多業主認可和支持的那一刻光鮮。說它是黑馬,是因為他在國內軌交市場還“初出茅廬”,說他不黑,是因為他已有那么多年的深厚積累,德中結合的技術團隊強大,產品成熟,早已是一家實力雄厚的企業,如今在國內市場如此勢如破竹的亮眼表現可謂意料之中。衷心希望這樣“厚積”的產品能在更多的軌道交通線路得到應用和推廣的“薄發”,惠及更多國內百姓安全便捷出行。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