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技術構成
1、無線通信技術
目前已經有多種無線通信解決方案可以應用在智能交通系統當中。UHF和VHF頻段上的無線調制解調器通信被廣泛用于智能交通系統中的短距離和長距離通信。
短距離無線通信(小于幾百米)可以使用IEEE802.11系列協議來實現,其中美國智能交通協會以及美國交通部主推WAVE和DSRC兩套標準。理論上來講,這些協議的通信距離可以利用移動Ad—hoc網絡和Mesh網絡進行擴展。目前提出的長距離無線通信方案是通過基礎設施網絡來實現,如WiMAx(IEEE802.16)、GSM、3G技術。使用上述技術的長距離通信方案目前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和短距離通信技術相比,它們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部署,成本很高。目前還沒有一致認可的商業模式來支持這種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
目前車輛已經能夠通過多種無線通信方式與衛星、移動通信設備、移動電話網絡、道路基礎設施、周圍車輛等進行通信,并且利用廣泛部署的WiFi、移動電話網絡等途徑接入互聯網。
2、計算技術
目前汽車電子占普通轎車成本的30%,在高檔車中占到60%。根據汽車電子領域的最新進展,未來車輛中將配備數量更少但功能更為強大的處理器。2000年一輛普通的汽車擁有20~100個聯網的微控制器/可編程邏輯控制模塊,使用非實時的操作系統。目前的趨勢是使用數量更少但是更加強大的微處理器模塊以及硬件內存管理和實時的操作系統。同時新的嵌入式系統平臺將支持更加復雜的軟件應用,包括基于模型的過程控制、人工智能和普適計算,其中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有望為智能交通系統帶來質的飛躍。
3、感知技術
電信、信息技術、微芯片、RFID以及廉價的智能信標感應等技術的發展和在智能交通系統中的廣泛應用為車輛駕駛員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智能交通系統中的感知技術是基于車輛和道路基礎設施的網絡系統。交通基礎設施中的傳感器嵌入在道路或者道路周邊設施(如建筑)之中,因此它們需要在道路的建設維護階段進行部署或者利用專門的傳感器植人工具進行部署。車輛感知系統包括了部署道路基礎設施至車輛以及車輛至道路基礎設施的電子信標來進行識別通信,同時利用閉路電視技術和車牌號碼自動識別技術對熱點區域的可疑車輛進行持續監控。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