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午,江蘇常熟,一輛無人駕駛的智能車和老司機趙師傅駕駛的轎車同時出發。狹窄的道路、突如其來的彎道、排列緊密的防撞桶,甚至還有人為制造的煙霧……前方考驗重重。
最終,這輛由北京理工大學研發的無人車,突破重重障礙,在沿途沒有違反任何交規的情況下,幾乎和趙師傅的車同時到達終點。
連日來,《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常熟近距離感受了第五屆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的魅力。而對于無人車何時能投入大規模生產、為大眾服務,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內的多名專家認為,這一夢想有望在未來數十年成真。
無人車的魅力
11月2日上午,在常熟的鄉間小道上,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無人車一馬當先,遇到左轉標志后立即打彎,發現馬路中央的塑料"假人"后立即停車,穿過大大小小的橋梁,順利倒進停車場。約17公里的路程,只用了半小時左右。
"這輛車平時在公路上的最高時速能達到50公里;在筆直無車輛的道路上,行駛速度能達到120公里/小時。"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所長梅濤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無人車的關鍵在于車上加載的雷達和攝像機等傳感器以及計算機。
"雷達、攝像機相當于智能汽車的'眼',收集道路信息,然后通過車內的計算機作出決策分析;計算機中有事先設計好的道路模型,模擬人類觀察路況、對環境進行分析并作出決策,這相當于智能汽車的'大腦';最后,智能汽車執行計算機命令作出反應。"梅濤解釋說。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無人車還屬于夢幻般的高科技。其實,我國早已在該領域進行了布局。
2008年8月,歷時8年多、經過近30次不同規模和范圍的專家研討和論證,"視聽覺信息的認知計算"重大研究計劃正式立項。
為解決該重大研究計劃提出的一些聽起來很抽象的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決定將它們凝聚到一個載體上,將無人車用作驗證平臺,用科學任務帶動科學問題的研究,并爭取獲得原創性成果。為此,基金委還從2009年起設立了"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今年已是第五屆。
關鍵設備國產化率有待提高
目前,谷歌已成為全球第一家被允許測試無人駕駛汽車的公司。中國的無人車和國外相比,孰優孰劣?
對此,梅濤認為,國內無人車和谷歌汽車相比,技術水平可以說各有所長。"我國的無人車智能程度并不遜于美國,甚至要更好一點。"
"谷歌智能汽車的無人駕駛建立在谷歌地圖和街景的基礎上,將實際道路與地圖信息匹配后進行無人駕駛。而我們的智能汽車側重于通過模擬人類的視聽覺系統進行感知判斷,可以在未知的道路上邊認知環境邊行駛。"梅濤告訴記者。
在無人車設備的國產化方面,國內的科研團隊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軍事交通學院某車隊負責人徐友春告訴記者:"我們使用的是國產長城汽車,改裝的很多設備都來自國產儀器,比如使用了北斗導航。"
不過,梅濤坦承,在無人車傳感器等一些核心部件上,我國目前尚須進口。"用于計算分析的軟件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但像3D雷達等一些部件還依賴國外。"
他認為,國內無人車關鍵部件的國產化率相對較低,"未來無人車設備的國產化率應繼續提高"。
事實上,基金委也意識到這一問題。據了解,下一步,他們將考慮對無人車關鍵部件的研發給予支持。
規模化應用有多遠
目前,世界各大汽車生產商都開始研發智能汽車。一位韓國首爾大學的教授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正和一些汽車廠商就無人車研發進行合作,預計2017年能有產品投入商用。
那么,中國無人車何時能走入尋常百姓家,為大眾服務?未來將采用谷歌汽車依靠導航的路線,還是走車輛自身的智能分析路線?對此,專家有不同的看法。
梅濤認為,未來無人車的發展趨勢將會是中美路線的結合。"無人車不但可以依靠模擬人類大腦自主作出分析,也可以利用導航設備輔助。"
在李德毅看來,未來無人車的發展趨勢將呈現多樣化,"并沒有一定之規,關鍵看不同市場的需求。比如說,針對老年人或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可以研發輔助行動的智能車,而針對其他不同的人群,可以另外重新設計"。
中國的無人車何時能大規模商用?
"可能我比較樂觀,我覺得15年左右,我們的無人車或者說智能車就能為老百姓所用了。"梅濤說。
李德毅則表示,目前智能汽車的智能水平還有待提高,且成本較高,離規模化應用還有距離。
他向記者預測了中國智能汽車應用的時間表:2020年實現結構化道路的智能行駛,2030年實現城市道路等半結構化道路的智能駕駛,2050年實現戰場、沙漠、沼澤等非結構化道路的智能駕駛。
"不管如何,未來需要在無人車的模擬分析能力和成本方面作改進。"梅濤表示。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