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還有兩個月就將結束,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2013汽車營銷大事件,恐怕就是“新媒體營銷”。
在嘗試過病毒視頻營銷、編程營銷、游戲營銷等諸多“新詞匯之后”,大浪淘沙的“新媒體營銷”嘗試最終留下了兩個“寡頭”:微博營銷和微信營銷——一個在PC端無人撼動,另一個在移動端(Mobile)異軍突起。
然而隨著微信進一步的拓展——其中包括傳言當中的“打破目前封閉朋友圈,用搜索整合不同圈層的大數據”以及“PC端業務展開”,汽車營銷在微博和微信兩個領域在筆者看來會出現一些微妙的變化,這個變化和之前IM與SNS之戰一樣:所有的營銷,都在圍繞著媒介自身封閉和開放界限的調整而調整。
汽車微博營銷:潛心推廣、大V營銷
隨著2009年新浪微博在新浪博客的基礎上風生水起了4年之后,今年的微博領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變化。
首先是個人互動熱度的下降,這尤其體現在微博“散戶”上。越來越多的微博普通用戶瀏覽彼此的微博并不評論,相反點贊和轉發的行為越來越多。從新浪微博前一陣時間推出的“閱讀”一項更能發現問題,一些評論數為零的微博條目,瀏覽量卻一點不低,例如筆者的微博的單條瀏覽量基本上能夠保證在200次上下(包括重復計算)。
與之相反的是一些“大V”和“官方輿論點”的微博,瀏覽量、轉發數、評論數居高不下。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微博“新聞媒介”的特性越來越突出。互動和交友已經不是微博目前的主題,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汽車微博營銷,尤其是突出一些“活動”的微博推廣,作用開始下降。
換句話說,現在網絡用戶上微博,只是為了瀏覽信息。個人微博的存在意義是為了提供一個“入口”和“轉發”的需要,工具意義越來越大。那么汽車企業的微博營銷,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車企的微博需要整合。未來的微博隨著互動意義進一步下降,將會再現以往傳統媒體經歷過的“輿論領袖之爭”,所以一個企業開通N個微博,甚至按照品牌開通N個微博的做法就顯得不合時宜。這好比是沒有打擊到敵人就先開始了內戰。倒不如一個企業就一個微博,形成圍繞一個中心的拓撲圈層,同時方便管理。
二、高層管理人士的微博如何打造。目前筆者認為汽車人由于長期的“低調”,導致汽車業沒有像房地產業那樣,在4-5年前趕上微博制造“輿論明星”的那波風潮——例如潘石屹和任志強。所以現在即使是個人微博營銷做得最好的長安集團——朱華榮帶領的一撥企業管理人士,發布微博的熱情不遑多讓,也無法突破汽車圈達到一種全社會的關注。
但隨著微博“新聞點”的意義越來越強,仿佛給了汽車圈一次機會。高層管理人士應該主動走出去,整合自身和其他企業、媒體、汽車愛好者、地方經銷商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提升輿論高度。同時將企業自身的新聞發布工作轉移一部分到微博上。某種程度上,這已經是那些微博營銷不突出企業的最后一次機會,原因是個人在PC端瀏覽時間隨著被移動端瀏覽時間的逐步擠壓,將會越來越少,信息冗余的當下,不能形成輿論孤島的企業,已經在微博上失去了領袖意義,隨之展開的營銷推廣活動將是一種十分疲憊的隨大流,作用和效果都不佳。
三、體現互動性質的線上活動減少。例如抽獎之類越來越“雞肋”,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吸引的只是一些對汽車感興趣的發燒友,除非獎品非常豐厚或者中獎率極高,這樣的活動獲得的是短暫的圍觀。所以微博營銷人員應該控制“獎品活動”的量和度。
汽車微信營銷:占領群落,靜待整合
和微博不同,微信的意義從誕生之初就指向了:互動。目前看來微信的一系列設置都是圍繞著用戶交流展開的:封閉的朋友圈——除非前期是QQ好友或者通訊錄好友否則不會被設為好友推薦;弱化內容發布——沒有視頻、音樂等復雜的內容交互。
因此,微信更封閉,帶來的交流更加真實、可信、安全,在微信上吐槽,只要設定了朋友圈的人數和提醒,就可以很方便地屏蔽掉一些不愿意與之分享的人。而微博還要重新建立圈層——密友圈。
所以在微信上,任何公開化的活動推廣,對于汽車營銷而言都毫無意義,因為對象就是那么幾個人,但是卻提供了非常強的定位推送。用戶可以采取主動訂閱的方式獲得更加個性化的定制信息。然而,根據筆者觀察,這樣的定制信息仿佛又回到了微博誕生之初那種“新聞搬送”的時代,即使微博訂閱號先期把關,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信息,也很難走出以前微博推廣的窠臼:最終普通消費者們關注的還是那些具有輿論影響力的訂閱號,仍然是視覺刺激的路子,并沒有完全利用微信的“高互動”的價值。
因此,筆者猜想,是不是可以將汽車微信營銷進一步下探,走到一線經銷商的前沿。以城市、某經銷商或某品牌為核心,打造一個定位精準的“朋友圈”。然后利用“圈子”本身的吸引力,來達到營銷的目的?這樣的話,微信某種程度上即完成了以往PCSNS沒有完成的夢想——即人人網一直在無線領域的夢想:在移動領域實現新的朋友集群。
想要實現這樣的營銷,筆者認為有兩個環節需要注意:
一:一線經銷商開通微信的數量控制在怎樣的范圍內,并且上線之后如何管理?目前如果想要形成同城的朋友圈邏輯,中心點不能太多,不然又走回了PC端大眾點評們走過的老路子:信息最終冗余卻缺乏一定的議程,所以用戶使用一段時間之后就會閱讀疲勞。另外作為中心點的經銷商需要提供優質的內容來保證用戶粘性。
二:將線上的推廣和線下的尋覓用戶結合在一起。目前不少經銷商開始運用二維碼等方式進行某種程度的自我推廣,但這在筆者看來效果比較差,原因是這樣的新方式吸引的都是年輕消費群體,他們對于汽車的最終消費而言并不是決定性的力量。因此如果想在微信平臺上建立足夠的人群,線下的一對一推廣必不可少,甚至有時可以直接幫助消費者開通微信并定期提供優惠、保養信息來進一步留住消費者在無線端的在線時間。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