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反法西斯70周年的慶典儀式上,我們為奉獻激情歲月的老兵所動容,為軍威凜冽的大國實力感到驕傲。即使儀式已經結束,我們仍然為出現在閱兵裝備方隊中的高科技新型裝備感到震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21世紀更是如此。聚焦于科技,許多軍轉民應用為和平年代的人們創造了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其實,每年都有一批軍轉民的技術名單出臺,從過去的GPS、CDMA信號、數字地圖彩繪、數據恢復,到今天的無人機、低空飛行、北斗衛星,可以說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科技發展,成本降低,穩定性提高,這些技術被規模化使用,甚至都讓消費者忘了它的軍用背景。慶典儀式上北斗導航定位系統的軍用化展示一方面有力地證明北斗應用的戰略價值,另一方面也顯示了軍用科技轉向民用的巨大魅力和潛力。
當然,軍轉民應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人們能夠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之前,相關各方必然要經過一個探索期和磨合期。
第一,北斗的軍用科技感高于民用,高科技將改變消費習慣。
軍用機的北斗定位系統不受電波干擾,不依賴基站,精確度高,安全性高。因為軍用技術是舉全國之力研發,因此其科技感高于民用是第一個特點;其次其穩定性與安全性也是主要的優勢。
現下,軍轉民技術越來越大范圍地滲透入老百姓的生活,譬如微信語言轉文字技術,汽車HUD(抬頭顯示)。像汽車HUD這種東西以前只有在戰斗機里出現,因為戰斗機soldiers需要全神盯著前方,虛擬屏幕的出現可以讓他們及時與leaders溝通。而隨著物聯網的進一步發展,這些產品已經到了可以規模化的時候--4G信號更快、芯片更小、功耗更低。科技改變了我們的消費習慣,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第二,軍轉民目前主要在高端或專業級市場。
這主要是因為其成本還在逐步降低的過程,而其某些領域的超高性能則滿足某些消費者的極致需求,但從CDMA跟GPS今天的普及程度來看,未來大家都像開戰斗機一樣開汽車、像保護總統一樣保護兒童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因為成本高昂,軍用產品規模化應用必然受到限制,一般會領先民用產品數年時間。而對于北斗應用服務,其市場分類主要為專業市場、行業市場和大眾市場。自2013年北斗衛星向民用開放以來,行業市場至今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隨著民用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2014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與智慧生活日益緊密結合,在燃氣管網安全管理、智能駕考系統、電動車防盜、居家養老服務等方面得到了良好應用。目前,北斗的高精度已在氣象、海洋、地質災害預警、井下救援以及地下燃氣管網安全等專業領域得到示范應用。
盡管如此,但因為我國衛星導航產業長期以來發展形成“九龍治水”的管理局面,這使得各方政府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仍然是政出多門、條塊分割、部門利益競爭和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因此老生常談的產業“小、散、亂、低”問題依然嚴峻。分散的管理和支持力量、不完善的發展保障體系阻礙了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北斗應用的民用普及率還有待提高。
第三,軍用和民用著力點不同,企業思維需要快速轉變。
軍用產品最重要的是安全性、穩定性、保密性以及對各種環境的適應性,而價格和產品體驗性對于軍用品來說并不是大問題。
但是民用市場恰恰相反,大眾想要的是低價高質的產品,價格低用戶體驗好自然會有大量用戶愿意買單。
北斗企業長期從事軍用產品研發,固定的產品研發生產模式和產品思維并不能輕易改變,同樣技術上的改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北斗企業在研發軍轉民產品過程中,既要注意技術改革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在材料技術的選擇上要有所取舍,又要考慮到產品細節,站在用戶角度思考問題,無論是產品研發生產還是市場銷售都要重新出發。
第四,缺乏統一的標準制訂體系是軍轉民的最大障礙。
為了推動軍用技術向民用轉移,工信部近年來連續發布了三期《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成果轉化率達31%,已轉化應用的項目合同金額總值高達8億元。然而在軍轉民的技術道路上,由于新引進的技術在行業內缺乏統一的標準制訂體系,成為了制約軍事技術民用的最大障礙。
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其技術來源也是軍事技術,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2011年的產值接近700億元,占全球的7.4%。目前涉及位置服務的企業數量達到數百家,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也意識到北斗導航系統的應用利益廣泛,卻缺少相應的行業標準。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