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追夢人
2012年年底14顆衛星已覆蓋亞太,2020年將建成30多顆衛星、覆蓋全球的大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這些的起步,是1983年提出的導航定位設想,1994年全面啟動北斗導航系統研制。
整整30年來,一代代“北斗人”胸懷強國夢想,奮戰在國家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上。
他們當中,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北斗青年科研團隊,用青春熱血書寫了一頁逐夢北斗的壯美華章。
沒有一個院士,平均年齡不到30歲,卻成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國家隊”主力軍;從一個3人的課題組,到如今成長為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導航技術方向專家組組長單位;18年來,他們從諸強逐鹿北斗的“觀察員”,成長為國內唯一同時擔任系統核心體制、衛星關鍵載荷、運控主體、測試設備研制任務的單位。
造夢“北斗”敢字當頭
“到2020年北斗系統如期覆蓋全球時,我還不到30歲!”稚氣的臉龐卻自信滿滿,如不是這“乳虎之聲”,科技日報記者實難相信,眼前的這名大四學員竟是北斗團隊一員。
18年前,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遇到一大技術瓶頸,亟待突破。3位平均年齡不到26歲的在讀博士生王飛雪、雍少為和歐鋼,在時任該校電子技術系總工、現任副校長的導師莊釗文教授指導下,提出了旨在解決信號傳輸與接收難題的“全數字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并將其呈給了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陳芳允院士。
等待回音的日子里,不少“北斗”前輩對此充滿質疑。“軍人就要敢擔當,沒有金剛鉆,就不攬瓷器活兒!”年輕人躊躇滿志。
半年后,他們帶著一筆4萬元鼓勵嘗試經費和一臺當時較先進的臺式計算機回到了學校。
沒有實驗場地,他們找學院借資料室;沒有設備,他們找各課題組東挪西湊。就這樣,在莊釗文的悉心指導下,3名博士生憑著青年人特有的虎氣與朝氣,干得熱火朝天,孵化了該團隊的雛形。
3年過后,北京星地對接現場。當看到顯示器上脈沖閃閃、捕捉信號成功的那一幕,在場20多位這一領域的專家無論如何不敢相信:10年來未能解決的瓶頸技術,竟被他們僅用3年完美破解,一舉打破了國外在這一核心技術上的封鎖與壟斷!
魯迅曾說:“在未有天才之前,須有培養天才的土壤。”
一天清晨,一位掛學員肩章的博士生和肩掛專業技術大校軍銜的主任王飛雪的相互問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王博您好!”“為何沒稱您‘王老師’?”記者不解道。“我們團隊成員,往往互稱‘博士’,這是一種輕松的氛圍。”王飛雪笑著說。
而北斗團隊的年輕人這樣說:“莊釗文教授營造了團隊寬松鼓勵的科研環境,團隊不會讓任何人的思想中出現‘透明的天花板’,阻擋其創新斗志和成長步伐。”
追夢“北斗”勇氣十足
“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在北斗團隊實驗室內,一副小篆名言已成為他們的普遍共識。
2004年,北斗項目中期審查,北斗青年科研團隊匯報完后,旁聽另一家科研部門某技術項目的評審報告。其間,他們發現了一種較嚴重的技術缺陷,容易被強敵破譯。
為保證萬無一失,他們當場指出了問題。會后,又運用兩種高端技術手段,將技術缺陷及時論證出來,并提供了解決手段。別人勸道:“你們這樣指出來,不怕得罪人嗎?”
北斗青年科研團隊堅定回答:“我們只堅持真理,對國家和軍隊負責!”
“唯真理是瞻”成為“北斗人”的重要精神基因,也成為他們勇氣的源泉。
中科院院士、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這樣評價國防科大北斗青年科研團隊:“你們是李云龍式的團隊,敢于亮劍,亮劍必勝!”
“逐夢北斗,最初我們只有3名博士,現在我們已是包括4名國家級專家、240余人的專業團隊。無論隊伍大小,團隊作戰的‘聚變效應’讓我們有勇氣無往不勝。”國防科大“北斗人”如是說。
2008年夏,北京衛星定位總站正在緊張建設。一群卷著褲腿、手拿起子,賣力敲敲打打、擰螺絲釘的“民工”正在緊張施工。誰能想到,他們竟然是我國衛星導航技術領域的國防科大專家教授們!
由于工程量巨大,工作人員的調度十分緊張。此時,在機房里搞科研已是其次任務,重中之重是搞好工程建設。為此,他們身先士卒、赤膊上陣,干起了最底層的體力活:有的合力抬起數百斤重的機柜,有的裝燈具、剪導管、貼標簽……
正是有著這樣的勇氣,他們突破了北斗一號地面系統的技術瓶頸;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便攜式北斗用戶機;設計了北斗系統核心的軍用信號;承擔了北斗系統某核心模塊95%的生產任務;研制了60套關鍵衛星載荷;承擔了北斗系統建設30%以上的地面任務量……
圓夢“北斗”天道酬勤
“京陽五月春光照,庭院花開早。八方來客為聯調,拂面微風,白發青絲笑……”寫著這首《虞美人·聯調小記》微微發黃的信紙,在王飛雪的檔案袋里已經珍藏了15年。這是1998年第一次星地對接現場,一位科研人員的隨筆,它生動詮釋了“北斗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團隊研發北斗一號RDSS手持機期間,聯調房設在頂樓向陽的小房間里。因設備緊張,聯調只能輪班進行。倪少杰和另外一個同事在中午12點以后的3個時段進行聯調。盛夏的長沙,溫度最高達40多攝氏度。由于經費緊張,聯調房內沒裝空調,每次聯調過后,他們都如同蒸過桑拿。
在團隊的每間實驗室角落中,都擺放著折疊行軍床;一日三餐,都在實驗室吃盒飯;每個人的辦公桌下都備有行李箱,隨時準備出差。
他們中的很多人年紀不大,面相卻不年輕:30多歲,英年華發、提前謝頂。然而,不變的微笑、不變的爭論、不變的高效、不變的勤奮,共同形成一股正能量,使樸實無華的奉獻精神在代代“北斗青年”身上從未斷代。
勤奮不僅源自無私忘我,也源自“勤”字當頭的強強互補。
“技術創新和工程實踐,二者豈能‘水火不容’?必須打破慣例,將它們有效融合,才能找到解題思路。”上世紀90年代,莊釗文做出了這樣的判斷。
2011年9月,國防科大北斗團隊與昔日曾是高強度競爭對象的另一家單位,合作研發面向導航的復雜電磁環境項目。雙方展開合作后,該單位的實驗模擬環境優勢彌補了國防科大的不足,后者則在信號模擬技術上彌補了前者的缺陷。強強聯合后,雙方僅用一周就完成了方案設計和標書的撰寫,并順利爭取到項目的承制資格。
此后,嘗到甜頭的北斗研制單位逐步認識到了這一點。2012年,由國防科大牽頭,聯合多家單位,率先成立了“先進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天道酬勤,代代“北斗青年”用勤奮成就了代代青年北斗。如今,國防科大北斗青年科研團隊每一個年輕人的夢想凝聚成了一個響徹云霄的愿景——用技術推動北斗成為世界最先進的衛星導航系統。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