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感支付”的出現無疑提升了“老司機”們進出停車場的消費體驗,但經常開車的人都知道,“無感支付”實際上早已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之所以現在才成為焦點,原因在于幾年前“智慧停車”行業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紅火,“無感支付”賴以生存的“車牌識別”技術也從未像現在這樣普及。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對于用車人群而言,“無感支付”或許只是在停車場出口“繳費”那一瞬間付款體驗的升級,但在“無感支付”的背后,確是多方面技術協同工作的結果。如果說“無感支付”是“智慧停車”的“面子”,那么“智能改造”就是“智慧停車”的里子。
1“無感支付”很輕,“智能改造”很重
時針撥回到2015年,支付寶曾聯合“智慧停車”平臺ETCP在北京舉行1分錢停車活動,即通過ETCP在京的500家停車場,通過支付寶支付停車費,1分錢可以抵10元錢。
這是支付寶第一次與“智慧停車”的接觸,只是當時,“智慧停車”領域剛剛興起,對于傳統停車場的改造也正在起步階段,而兩年后,支持支付寶“無感支付”的停車場已接近10000個,ETCP也已成為覆蓋全國186個大中型城市,擁有近6000家停車場的行業“頭把交椅”。
“無感支付”的普及,事實上是“智慧停車”行業發展的結果,隨著互聯網 的興起與資本涌入,近年來“智慧停車”市場蓬勃發展,“停車難”的問題也似乎看到了解決的曙光,2016年8月,ETCP宣布獲得萬達飛凡15.5億元的B輪投資,再加上一年前宣布的A輪融資5200萬美金,5年時間,ETCP融資總額已達到20億元,此外,萬達商業項目所轄的停車場也將于ETCP對接,這種資金加車位的雙重注入無疑加快了傳統停車位改造的步伐。
(圖片來源于網絡)
而相較于“無感支付”只需打通支付平臺與“智能停車”平臺數據即可實現不同,傳統停車場的“智能化”改造則要系統艱澀的多,從停車場基礎設施的改造,識別系統和定位系統的植入,再到車位信息與平臺信息的同步,將一個你不知道停車位轉化成一條平臺上的推薦信息,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時間并不僅僅是“數據對接”這么簡單,所以,“無感支付”事實上只是“智慧停車”的一個環節,并不是“智慧停車”的全部。
2實現“智慧停車”,“面子”和“里子”都要硬
據統計,目前國內停車場的平均車位利用率僅30%,保守估計,我國停車位缺口超5000萬個。一面是巨大的缺口,一面是極低的利用率,而“智慧停車”的出現,則恰到好處的解決了這一矛盾,將空置車位接入“智慧停車”平臺,隨時顯示空置車位坐標,實現停車位與司機之間的信息同步,盤活城市交通資源,提高空置車位利用率,在城市規劃不可逆的情況的下,“智慧停車”平臺對于傳統停車場的改造,建立了城市流動性停車資源的基礎,催生了新的市場。
而“無感支付”帶來的則是用戶粘性,毫無疑問,支付寶們所搭建的“無現金”支付場景,已經成功根植到了消費者的意識中,成為了一種使用習慣,通過“無感支付”帶來的消費體驗,能夠讓“智慧停車”更快的融入到消費者的消費生活中,提高有車一族對這種模式的接受程度,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加快了“智慧停車”的發展速度。
(圖片來源于網絡)
行業專家指出,停車位的“絕對不足”與“相對過剩”的現象卻是普遍存在的。大量的地下停車場長期空置,大量停車泊位沒有得到合理利用。信息渠道的不完善導致車主無法及時、清楚地獲知目的地的停車位狀況是導致這一問題的“元兇”。
“智慧停車”平臺與支付平臺的打通,事實上構造的是一幅城市交通的動態圖,這將更有效的解決有限資源與無限需求之間的矛盾,破除城市居民“停車難”的桎梏。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