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汽車保有量迅猛增長,中心市區停車難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瓶頸”之一。今年市兩會,楊華民等6位人大代表提出《關于規范中心市區停車管理的建議》,被列為重點督辦件。記者了解到,一年來,經辦部門細化各項措施,努力提升停車管理水平,破解中心市區“停車難”。
增加車位 規劃審批配建停車位18270個
《建議》提出,中心市區應合理增設停車位,以緩解停車矛盾。據悉,截至去年年底,中心市區汽車保有量為21.3萬輛,汽車停車泊位為19.63萬個。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和要求,中心市區現有停車位總數僅占規范合理值的71%,缺口8.07萬個,現有路外公共停車場泊位缺口2.65萬個,缺口仍然較大。
“今年以來,我們認真采納建議,加快中心市區停車場、停車位的規劃建設。”相關經辦部門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中心市區共新增汽車1萬多輛,規劃審批了配建停車位18270個,建設完成公共停車場3處238位,目前還有9處3485位公共停車場抓緊建設中。同時,在中心市區支路及進出城通道等路段增設路內停車泊位23處912個。
針對代表提出的“加大執法力度”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停車管理規范化,對重點路段、重點時段違法停車加強整治;對無名支路(含背街小巷)進行命名,增加了相應禁令標志及交通設施;施劃夜間停車泊位、公布挪車求助電話、強化宣傳引導等。今年以來,公安交警部門還清理地鎖、反光柱等影響路內停車位正常使用的障礙物949個。通過多舉措、常態化的引導和整治,市區停車亂象得到有效治理。
創新方法 停車管理逐步智能化
除了合理增設停車位、加大執法力度,代表還建議鼓勵建設小型立體停車場、運用大數據統一管理公共停車位。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心市區停車場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均被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加快市區公共停車場建設,激發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去年以來,中心市區共建設完成機械式立體停車庫3處,新增停車泊位400位,目前在建機械立體停車庫6處,可增停車泊位1138位。
此外,中心市區目前已建成公共停車誘導系統,完成了1162個路內停車泊位及22個路外公共停車場的數據采集,同時開發上線了“泉州停車”APP,借助停車誘導系統,先后推動寶洲街、新門街、涂門街、津淮街、新華路等5條主干道實施電子計時收費,可通過手機APP在線支付和掃二維碼支付,實現了路內停車收費智能化管理。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