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公網對講相關的幾個時延指標定義
常規對講 vs 集群對講
傳統對講機有“常規對講機”和“集群對講機”之分。常規對講,每一個對講組需要獨占一個無線信道(頻點),多個對講組即需要占用多個獨立的無線信道(頻點);集群對講,采用中心基站控制,可實現無線信道共享,每個對講組只有在發生對講呼叫時才占用無線信道,對講結束后信道資源釋放,同一個信道可以供不同的對講組使用。
正是由于常規對講機采用獨占信道的機制,用戶一按下PTT鍵,對講機就開始發射信號,沒有信道資源申請和分配的過程,因此不需要講話提示音,按下PTT鍵就可以講話。
集群對講系統則不同,如TETRA、iDEN等,采用共享信道機制,用戶分組的數量會遠遠大于可用的物理信道數量,終端發起組呼時需要先向基站申請信道資源,得到基站分配的資源確認后,才能占用無線信道并開始講話。因此,使用過集群對講機的用戶都了解,按下PTT鍵后要聽到話權確認提示音后才能講話。
公網集群對講
公網對講的工作原理與數字集群系統類似,因此,更準確地講應該叫“公網集群系統”或“公網集群對講系統”。實際上,公網對講的用戶不僅要和其他公網對講用戶共享無線信道資源,還要和廣大手機用戶共享無線信道資源。但由于移動公網的基站數量大、系統容量大、覆蓋范圍大,與專網數字集群系統相比有很多優勢。特別是在4G網絡大帶寬、低時延條件下,其業務功能、性能和系統容量等優勢更為明顯。
組呼建立時延是公網集群對講業務的關鍵指標之一,對用戶的直觀體驗影響很大。傳統Tetra數字集群系統的組呼建立時延指標小于300ms。早期基于2G移動網絡的公網對講系統就是由于組呼建立時延過大,而且不穩定,有時需要數秒鐘才能建立起來,導致用戶體驗很差,市場發展不好。在3G和4G網絡網路下,這一指標已經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GQT采用快速簡化協議,在4G網絡環境下,組呼建立時延可以做到小于200ms,系統實測指標優于Tetra等專網數字集群系統。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