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出席大會開幕式,并專程蒞臨中國中車展臺參觀指導,與中國中車副總裁余衛平共同為全球首發的中車L4級無人駕駛小V隆重揭幕。
就在發布會的周邊,中國中車展出的“復興號”冬奧智能動車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車、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機車、風電整機“箕星”平臺、全球首創智能空軌集疏運系統等20多款交通和新能源領域的高科技產品和全新解決方案的集中亮相,成為此次博覽會的焦點。
服務“雙碳”,打造“三極”業務新名片
當前,全球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正在重塑,中國處于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的關鍵階段。“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讓“綠色”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坐標和新高地。中國中車始終以“產業報國、裝備強國”為己任,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一核兩商一流”戰略定位和“一核三極多點”業務結構。去年9月發布的“中國中車雙碳行動計劃”,制定了 2035 年實現運營碳中和、2050年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的“35·50”目標,提出了中車“6G”綠色理念,即綠色投資、綠色創新、綠色產品、綠色制造、綠色服務、綠色企業。
中國中車副總裁余衛平在大會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中國中車將全方位實施零碳能源行動、零碳交通行動、綠色制造行動、碳資產行動、碳數字行動、碳品牌行動的“6A”零碳行動,全力推動節能低碳技術創新,為我國經濟社會實現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車智慧和中車力量。
目前,中國中車基本形成了以軌道交通裝備為核心,以風電裝備、新能源客車、新材料為支柱,以電控系統、光伏、氫能裝備等為培育重點的“一核三極多點”的業務布局。
余衛平表示:中國中車將致力打造“三極”業務新名片,依托軌道交通技術策源地和產業鏈鏈長優勢,同心多元,發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中車的交通、能源雙賽道、雙產業集群。
“膠輪上的高鐵”推動綠色出行新方式
展會首發的中車無人駕駛小V,裝載了中車第三代智能駕駛系統,能夠實現有條件的自動駕駛,在安全性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它的問世為客車業智能駕駛技術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這是中國中車平移高鐵技術,打造“膠輪上的高鐵”——新能源客車業務的又一創新成果。
中國中車旗下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凌介紹:中車電動將世界領先的高鐵電機及其控制系統、變流系統、網絡控制等核心技術,成功應用于新能源商用車領域,打造了基礎元器件-核心部件-系統集成-整車研發與制造-出行服務的新能源商用車全產業鏈。中車電動T科技平臺6.0,通過高效驅動、變頻控制、雙源輔助、智能網聯以實現效率最優化,能耗較一般產品下降14%。在“綠色運維”方面,中國中車潛心研發的“云智通”,把人、車、環境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新能源客車裝上了“最強大腦”。以長沙市某公交線路12米插電式混合動力公交車為例,通過“云智通”規范駕駛員行為后,車輛平均油耗降低了約5%,如此計算,每輛車平均每年可節約油耗開支近6000元。
據介紹,目前,每分鐘有超過5.5萬輛中車新能源客車行駛在大街小巷;也就是說,每分鐘可以為全球減少碳排放 1.5 噸,相當于種植了 4 棵樹。
“立起來的高鐵”讓電能更加“綠色”
中車風電被稱為“立起來的高鐵”。傳承高鐵基因,同心多元,中國中車讓風電裝備成為其未來業務版圖的重要一極,擁有風力發電設備從部件到整機、從新造到運維、從制造到服務的完備產業鏈。據悉,國內超過60%的風電整機裝有中國中車制造的產品。
龐大的市場應用,為實現風電裝備更智能、更可靠提供龐大的數據支撐。基于行業技術升級和用戶價值創造,中國中車依托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構建的基于全過程、全要素數據融合應用的智能運維系統解決方案,可實時感知產品的運行狀態,為運行在偏遠區域的產品提供運維支持,顯著降低產品的在線故障率和檢修運維成本。目前已成功應用于軌道交通和風電領域。
基于平價創新技術、數字化平臺開發、模塊化定制設計、低度電成本優勢,以及智慧風電場運維六大核心理念,中國中車風電“箕星”平臺致力于風電零碳與負碳技術的突破,提高電機組全產業鏈質量,成為推動風電行業健康、長期、持續加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綠色材料助力多元產業“輕裝”上陣
本著“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突出抓好“卡脖子”技術研究的宗旨,中國中車實現了新材料和產品結構技術相結合的突破。目前,中車新材料業務形成“軌道交通+工業與工程+汽車+風電葉片+航天航空+新材料”的產業形態。
中國中車負責人介紹,中國中車新材料分為聚氨酯樹脂材料創新應用系列、間位芳綸纖維和紙基材料系列、酰胺基特種工程材料系列、有機硅樹脂材料系列、減振降噪高性能橡膠材料系列、高性能復合材料系列等。
在交通和能源裝備諸多創新成果的背后,離不開新型材料的支撐。中國中車制造的金屬橡膠材料部件,廣泛應用于高鐵轉向架,有效助力軌道交通減振降噪;高阻尼橡膠隔震支座,應用在港珠澳大橋上,幫助大橋抵御十六級臺風的侵襲。
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薄膜類絕緣材料,在科技界有著“黃金薄膜”之稱,被廣泛用于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以及衛星、飛機、高速鐵路等重要部件的制造。中國中車歷時三年時間,投資上千萬,使聚酰亞胺薄膜實現了國產化量產,不僅打破了國外公司的壟斷還降低了成本。截至目前,該產品已批量應用于海上風電電機、油田鉆井電機、煤礦電機、潛油電機等領域。
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新能源、新材料成果的集中亮相,彰顯了中國中車推動中國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實力擔當。“十四五”時期,中車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產業突破為引擎,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向綠色轉型要出路,向綠色發展要動能,培育更多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未來發展增長極,朝著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目標勇毅前行。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