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路服務供需是否處于平衡。
正如市場經濟中的供需關系處理一樣,道路服務同樣存在供需關系,道路承受交通量荷載如果超過設計,擁堵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通過增加車道數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交通負載,但是局部的增加或改善并不能緩解整條道路的交通壓力,處理不當只是將交通壓力轉移而已,這點尤其在交通性道路表現更為明顯,因此在確定道路擁堵解決方案首先要了解這一點,這與常規的道路通行飽和度有一定區別,飽和度是一個動態的數據,而道路交通量荷載則是相對固定的;
二、根據片區規劃和建設情況確立有關交通治堵的方案。
擁堵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跟沿線土地開發以及業態的改變有著很強的聯系,以這條道路為例,十年前,公路沿線除了鎮區外,基本上是農田,道路承擔著連接鄉鎮的運輸作用,衛星鎮區以工業為主,兼顧部分配套住宅,但今天沿線的大型住宅區建成和正在建設約有二十余個,大規模商業綜合體也有四處,機動車通行上升同時,人員、非機動車出行比例也不小,但道路仍然是一條四車道公路,而且存在著接入道路數量不少,與其平行且承擔分流的路卻沒有情況,以致道路的交通性功能占比在下降,服務性功能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交叉口的渠化而不去加密路網的方案無疑是有問題的,應該根據相關規劃前導性對潛在結合既有交通問題統籌確定疏解以及建設方案,包括道路建設及改造,而非被動治堵;
三、需要重視治理過程中的次生影響問題。
交通治堵中的點、線治理中產生的次生影響是經常被容易忽視的,路口設置禁左后,如果沒有較好的路網結構,原先左轉的車輛會在下一個路口完成左轉或者掉頭以致增加該路口交通壓力;單行線設置后,與其相關的雙向通行道路流量會明顯增加;路口渠化通行效率提高,路段和相鄰路口沒有同步跟進,堵點只是換了一個位置而已(前面所提道路就是如此),這種次生影響產生的問題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不明顯,但經過一段時間后會消耗掉前期治堵效果紅利;
四、擯棄治堵工作中的浮夸,追求經濟和效果的雙贏。
必須要明確交通治堵是一項工程,涉及面極廣,容易產生交通問題的原因多種多樣,實施過程中遵循的規范也很多,應該認識到治堵不是為了某一交通工具使用的方便,而是確保絕大多數交通參與者的利益,有些路口為了機動車通行更快更方便,去除綠化,路口渠化加大卻沒有考慮行人非機動車通行的舒適度和過路口的隱患,有些路口車道偏移令人匪夷所思,都是需要深入研究,以避免工作中按下葫蘆浮起瓢,使工作處于被動局面。
總之,交通治堵工作是綜合性的,需要統籌協調各方工作,擯棄部門利益和浮夸的工作作風,在經濟條件允許前提下,具有一定前瞻性,盡量做到少折騰高效益。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