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騰訊位置服務、大勢智慧等10家企業入選“2021實景三維中國創新企業榜單”。 此外,據會上發布的“2021實景三維中國創新企業矩陣”顯示,基于算法、算力和應用層面的積累和優勢,騰訊位置服務和大勢智慧也均處于“領跑區”。
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意義重大,未來或將成為撬動空間信息產業革新與爆發的支點。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基礎測繪部副主任張元杰表示,“實景三維中國是新型基礎設施測繪標準化產品,是基礎測繪轉型升級和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向和重要抓手,也是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部門信息化提供統一的空間基底。”
當前,盡管實景三維中國建設仍然存在著資源困局和技術瓶頸,但在自然資源部《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技術大綱(2021 版)》等政策指引及多方產業力量的聯合推動下,一副富有巨大想象力的圖景也正在徐徐展開。眾多擁有新興數字技術機構和企業也紛紛入局,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力量就是其中之一。
助力打造實景三維數字底座
當前,行業公認實景三維在數據處理、數據傳輸、人工智能等技術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瓶頸。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依靠創新科技的引入。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劉先林所言,“不能依靠大量的人力和資金的投入,靠拼分辨率、堆服務器數量的笨辦法來解決問題,要關注大數據、云計算、云存儲、物聯網等新技術。”
騰訊位置服務產品總監曹棟清在“互聯互通的數據底座,助力實景三維中國建設”主題演講中指出了實景三維建設的三個關鍵命題:一是算法,自主可控的地理實體生成算法;二是算力,基于騰訊云構建的強大算力底座,基礎設施;三是應用,行業應用,落地平臺。其中,算法和算力是實景三維行業應用的基石,騰訊位置服務總經理牟蕾也在采訪中表示,從數據采集層、數據處理層到應用層,實景三維建設的每一層都需要依靠成熟的算法和龐大的算力做支撐。
騰訊位置服務產品總監曹棟清
由于三維數據的采集存在波峰波谷的業務特性,不少測繪單位在處理數據時還可能會遇到一個難題——算力不可伸縮,若投入較高費用在服務器等硬件上,則面臨成本問題。 當實景三維疊加市場需求,就需要探索更實時、廣泛的感知,更快速、低成本的更新,更多元的數據融合以及更深入的應用。
圍繞行業需求和趨勢,騰訊聯合大勢智慧,共同推出了實景三維中國建設解決方案,旨在向行業及應用對象提供自主可控的地理實體生成算法、海量算力的基礎設施以及行業應用落地平臺,降低行業開發者的投入成本和技術門檻。
大勢智慧CTO張帆指出:“需將實景三維數據生產中,地理實體生成涉及的:自動三維重建算法、人工智能語義化提取、實體對象識別、實體對象輪廓和圖元提取、實景三維模型輕量化等技術方法產品化,形成穩定可靠的全流程生產技術,便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作為空間信息領域的深度參與者,騰訊在從數據生態、技術生態再到應用生態的產業鏈條中,始終扮演著助手的角色。牟蕾表示,解決方案中面向數據采集層和數據處理層的能力將面向傳統測繪、地信領域的單位及企業開放,通過降低算法、算力的技術門檻為其提供助力。應用層則面向更多企業和大眾開放,幫助更多伙伴基于實景三維尋找到豐富的應用機會。
產業協同,共建實景三維未來生態
實景三維是真實空間與數字虛擬空間之間的關鍵串聯。據曹棟清介紹,實景三維是對人類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進行真實、立體、時序化反映和表達的數字虛擬空間。構建這樣一個數字虛擬空間,需要實現從抽象到真實,從平面到立體,從靜態到時序,從按要素、分尺度到按實體、分精度,從只需要人理解到人機兼容理解,從陸地表層到全空間表達的六點轉變。
事實上,在互聯網技術參與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的同時,實景三維也為互聯網打開了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并更好地實現人與端、端與端的連接,近期在“元宇宙”概念下大火的游戲和VR等便證明了這一點。
作為一家聯通多端的生態型企業,騰訊的服務生態覆蓋超十億用戶。在加入實景三維建設的過程中,騰訊也借此串聯起了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并持續發揮著連接的作用。“實景三維的建設與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呈現盤旋上升的趨勢,二者相互促進。”她介紹說:“騰訊既是實景三維的建設者,也是受益者。”
牟蕾表示,在產業互聯網中,騰訊更多是提供算法、算力等技術支撐,扮演著助手的角色。而在消費互聯網中,騰訊則更多的是通過手機地圖等應用去連接C端用戶。在實景三維建設的力量驅動下,騰訊一方面依靠算法算力,為實景三維中國的建設賦能提效,另一方面,在實景三維建設的力量驅動下,能夠不斷豐富騰訊的數據底盤,從而以更加低廉的成本向消費者提供更加多樣的服務形式。
騰訊訊位置服務總經理牟蕾
多年來,騰訊一直在探索利用地理空間更好的實現信息可視化,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數字世界。為此,騰訊相繼開放許多信息可視化與地圖接口相結合的組件,也將沿著數據采集層、引擎服務能力層及應用層的脈絡,繼續推進相應工作。在牟蕾看來,當虛擬世界從二維向三維演進時,承載終端將會不斷進化,在車載終端、VR頭顯及便攜投影設備等不同終端上呈現的地圖形態,也會發生轉變,“這將是三維空間生態逐漸成熟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實景三維生態需要產業各方的協同共建,曹棟清強調說,互聯開放模式與多行業應用是未來發展的趨勢與方向,最領先的實景三維技術與互聯網數據處理能力正是鏈接平臺與行業的“心臟”。
牟蕾表示,只有當實景三維這樣的地理空間底座與各行各業應用混合在一起時,我們才能足不出戶探索地球,才能催生更大的經濟體。這個開放生態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也需要政府、企業之間建立開放共融的“數據”、“技術”、“應用”生態。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