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是烏魯木齊市公交集團線路調度員,也是車輛和駕駛員的“總指揮”。她說,之前調度員進行行車計劃編制,多是手動在excel中進行編制,然后再導入到系統中,就是這樣,一個人完成一條線路20輛車的公交行車計劃編制,快的話也得半天時間,如果線路多,有時甚至還需要一天。
2020年,海信為烏魯木齊開發了行車計劃自動生成系統,不僅能夠可以深度挖掘公交出行的OD時空分布規律,利用精準的客流預測算法,實時預測未來客流趨勢,實現公交需求的精準辨識,還并可以用多種建模算法,形成行車計劃自動生成及優化模型,10分鐘以內實現最少人車資源投入的行車計劃自動生成。“原來行車計劃編制是我比較頭疼的事情,有了系統后10分鐘就幫我自動搞定,還比我做得好,做得準。”文婷說,對于乘客來說,每條公交線路的車距更均勻、到站更準時,不用等車等很久了。
和文婷一樣同樣受惠于智能交通的,還有青島出租車司機孫培龍。很長一段時間,重慶路上的40多個紅綠燈,讓孫培龍很惱火,“原先跑一趟機場幾乎挨個兒停,氣得冒火。”2013年起,海信協助青島交警對800余個路口進行了智能化改造,其中包括重慶路40多個路口在內的85%以上都實現了綠波協調控制。“現在紅綠燈智能了,走重慶路基本不用停,頂多停個兩三次,是很了不起的成果!”孫師傅說,車跑的暢快,把乘客早點送回家,自己也能多跑幾單,技術正在幫他實現這個樸素的夢想。
車流量能數的清嗎?威海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隊三大隊隊長張韶光看來,是“必須得數的清”,因為車輛調流必須基于實際通行情況和周邊道路的承載能力進行決策。7年前,威海的主干路之一海埠路要三個月的半封閉施工。張韶光所在的大隊調派了數十人,在路邊連續數了一個月來跟蹤統計。而如今,他們在系統里可以一鍵查詢,一分鐘不到就能找到這些數據。
2013年開始,海信協助威海交警進行智能交通建設改造,搭建了智能管控平臺和信號控制平臺,能夠實現對全市所有道路的流量指數分析分析、信號智能管理、警衛任務安保、過車查詢跟蹤、誘導信息發布等,顛覆了以往傳統滯后的管理模式,讓威海交通管理走上了“智能化”快車道。“有了這些智能系統,我們交警在做交通管理時才真正有了一點‘運籌帷幄’的感覺。” 張韶光說。
目前海信產品和解決方案已服務于全國147個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像公交車調度員、出租車司機、交警一樣,正在切實感受到智能交通帶來的品質生活。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