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運營成本高,到底高在了哪里?“在軌道交通領域,目前人工和能耗占運營成本的70%以上。智慧車站建設的首要目標是舒適出行、減員增效。”在近期舉行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運營管理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上,海信網絡科技公司軌道交通事業本部副總經理萬思軍正式發布了海信基于城軌云腦的智慧車站解決方案,以城軌云腦為基礎,通過全時空全場景的智慧車站運營管控平臺,賦能智慧運營、智慧安防、智慧運維、智慧能源、智慧乘客服務等五大業務,極大提升車站安全保障和運營效率,節能率可達到30%,運營人員可減少20%以上,預計每站每年節省100萬元。
7大類43種:全時空、全場景的智能化安全防范
地鐵車站的管理,安全是重中之重。當前車站安全防范工作仍以人防為主,在客流擁擠時,隔欄遞物等突發情況往往難以在第一時間被發現,一旦處置不及時,便會造成嚴重安全隱患。
對此,只有精準預測客流高峰與潮汐變化、及時發現安防風險,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
在海信智慧車站解決方案中,海信通過自主研發的運營管控平臺,便能夠實現對將要出現的潮汐客流、大客流進行精準的預測和預警,精準度高達90%。在平臺上,海信搭建了數字孿生三維智慧車站,車站運營人員可以實時看到車站內所有的設備信息、環境信息、人員信息、客流信息等。系統通過進出站客流趨勢、區域客流密度、客流分布熱力圖等多維數據,可對客流超限情況自動報警,迅速定位客流擁擠點。
原先車控室值班員1人須同時監視ISCS、ATS、CCTV等多個系統及上百個畫面,而現在,值班員一圖就可以總覽車站整體運營態勢,發現異常時可快速處置。這個數字孿生車站細化梳理了總計7大類43種異常事件場景,全時空、全場景地覆蓋各類安防事件,并自動匹配精細化的一站一策的處置預案,實現客流動態管控與智能引導,從源頭上避免因大客流聚集造成的人員事故發生,極大提升地鐵安全保障效率。
而原先需要人工巡檢才能發現的隔欄遞物現象,通過這個數字孿生三維車站,也能夠秒級發現并告警,管理人員可立即予以制止,有效避免了因未經安檢的高危品進入車站而導致的安全事件發生。
從半小時到10分鐘:更高效的運營管理
在日常運營中,地鐵值班站長每2小時就要巡站一次,每次大概花費半小時,其中涉及到70多項巡視內容,且均需紙質記錄,不僅工作強度大,漏檢情況時有發生,存在極大隱患。
對此,海信實現了行業內首個將日常巡站業務同三維智慧車站融合的解決方案——3D向導式智能巡站,即在三維場景下,先設定好自定義巡視路線,將每個巡視關鍵點位需要檢查的內容細化到系統中,日后值班站長便可在這個三維車站環境中,按照預定的路線進行設備、設施狀態巡檢。
當巡視經過某個設備時,系統會自動發出彈窗,呈現該設備的信息及實時狀態。遇到車站中的攝像頭,3D模型中便會自動播放實時監控視頻,并提示該攝像頭預設的詳細檢查項,供值班站長逐項核查。
通過這種智能化管理方式,替代傳統人工現場巡檢,將時間從半小時縮短至10分鐘,且巡視無遺漏,巡視記錄還可完整留存,極大程度上避免了站內安全檢查漏洞,提前排除因巡檢不到位而帶來的安全隱患。
此外,這種智慧車站運營管控平臺還能夠實現遠程智能開關站。將傳統靠人工巡檢、人工現場操作設備的開關站模式,轉變成設備自檢、輔以視頻自動巡檢,實現遠程智能開關站。“原先大型換乘站的開關站有現場設備檢查、控制卷簾門、控制扶梯、人員到崗情況確認等眾多流程,至少耗時1小時,而現在通過智能化遠程控制,時間縮短到5分鐘以內,可節省大量人工,效率提升90%以上,夜班開站人員可減少一半。”萬思軍總結道。
每站每年節省100萬:集約化的運營管理
“在軌道交通領域,人工和能耗占運營成本的70%以上,其中人力成本占比近一半”,萬思軍說:“據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每公里地鐵需要運營人員50至70人,人力成本較高。”
海信智慧車站解決方案除了提供遠程智能開關站、3D智能巡站等智能化方案,還引入了集多功能于一體的智能機器人以及無人值守客服中心,可減少站務人員20%以上,預計每站每年可節省50~60萬元。
針對設備運維,海信智慧車站解決方案融合信號、供電、通信、機電等多專業設備狀態數據采集及深度分析,實現設備的實時運行監控、故障預警、故障診斷、維修指導和健康評估,驅動運維業務的全流程運行和運維方式向狀態修及預測性維修的轉變,達到設備可靠性提高、運維作業效率提升和總體運維成本降低的目標。綜合各專業智能運維成效,可以減少部分運維人員,預計每站每年可節省40萬元以上。
除了人力成本外,在能耗成本中,通風空調占比最高,北方約占總電耗25%以上,南方占比高達50%。日常運營憑人工經驗粗放管理,能源消耗不透明,且通常在設計時最大冷負荷下運行,存在較大節能空間。
針對設備能耗,海信智慧車站解決方案中,行業首創了設備能耗異常、定額超限、能耗同環比異常、用能平衡、電能質量異常等5種能耗異常的自動診斷,可及時發現跑、冒、滴、漏、設備非正常開啟等能耗異常,輔助運營人員全面掌握用能情況,找出節能空間。
此外,海信研發的智能環境調控技術,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和建模仿真應用,可根據季節、溫濕度、客流等變化,準確預測出未來時間段內車站的冷負荷需求,動態調節環控設備運行參數,在保證環境舒適度的同時,實現通風空調系統節能優化控制。根據各站情況不同,通風空調節能率達到30%以上。海信在青島地鐵11號線會展中心站實測綜合節能率30%~50%,單站年制冷季節能量6.5萬度,約4萬元。
綜上,海信智慧車站解決方案預計每站每年節省約100萬元,大幅降低運營成本。
“除了減員增效以外,智慧車站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乘客安全、提升乘客體驗。”萬思軍說,“海信智慧車站解決方案中,還引入了可顯示實時客流、車廂擁擠度及車輛到離站、換乘、周邊信息的智能導引屏,以及人臉過閘系統等,讓乘客從入站到出站全流程感受到智能化的便利服務。”
人臉過閘的功能,目前已在海信承建的貴陽地鐵1號線率先實現了。1號線全線25個站點、600臺閘機已經全部配備了人臉識別設備,于半年前正式開始試運營,在這期間已實現了百萬余次的刷臉認證,零差錯。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