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10月8日起,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杭州、天津、惠州等城市先后公布了網約車細則征求意見稿,其中一些城市規定車應是本市車牌、司機應是本市戶口,而另一些城市則無強制要求。
一、談意見:都是老司機,別玩歪的
城紅是非多,京滬兩地較嚴格的規定一公布,便引發輿論熱議。有不少網友火速點贊:“早該管管了,現在網約車早都變了!不但比出租車貴,出事后打客服沒人管!”。也有意見領袖痛哭流涕:“剛剛在中國落地發芽的分享經濟要完蛋了!”。
有褒有貶,各方利益博弈,對于一個個還在征求意見的地方管理辦法而言,原本是正常不過的事。這樣公開的討論,也是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治理能力自信的體現。
但,風向很快不對味了。諸如:將導致打車難打車貴,無視群眾利益!開歷史倒車!戳破夢想!和總理唱反調!扼殺創新!影響社會穩定!各種鍋、各種帽子甩得飛起。
“你也配開網約車?”、“找個開網約車的男人就嫁了”——各種污名化、斷章取義的段子和調侃也來了,不少傻白甜網民在一些意見領袖、營銷號的忽悠下,紛紛將加入了這場討伐地方網約車新規的口水狂歡中。
筆者要對部分網約車公司和那幾位熟面孔的專家、意見領袖誠懇說一句:請三思!大家都是老司機,請理性、建設性地表達意見,反映訴求,別試圖玩扣帽子、挑逗輿論的輿論把戲。
令人發指的是,鄭淵潔、五岳散人等一些網絡意見領袖和不少網民表達了對新規的部分肯定或理解,也被一些水軍攻擊污蔑。明明是各方暢所欲言的公開意見征求,難道在資本面前,只能發出一種聲音?!何其囂張!
筆者先亮明態度:從目前公布的部分城市網約車新規看,有部分條款筆者個人也認為有修改完善的空間,但多數規定并無不妥。更重要的是,每個城市的規定各不相同,這種“一城一策”的規定,恰恰是最大的實事求是,最大的負責。
倒是一些網約車公司通過輿論包裝,把自己涂脂抹粉成解救萬民的活菩薩、純潔可憐的白蓮花,實在是讓人胃部不適。這幾個月前漲的價,給司機抽20%多的成,各種幽靈車、亂扣款、負面案件難道以為大家都忘了?點到為止。
真的,別裝了。
二、談事實:一城一策,現實理性的選擇
是否要求本地人、本地車,是輿論關注的焦點。目前看,一城一策,規定有緊有松,很大程度上是當地政府面對現實困境的理性選擇、最大公約數選擇,和扼殺不扼殺創新一毛錢關系沒有!京滬兩個城市,也不能代表全中國!
北京為例,要求本地戶籍、本地車輛,正是因為北京已經有560多萬輛機動車,密密麻麻能停滿三環四環。如果再大量增加上路車輛,大家都堵在路上,互聯網+什么都不管用了!
一個有趣的觀察點,從網絡評論看,本地網民支持度對北京的新政支持度很高,因為他們切身懂得什么叫堵得動彈不得,什么叫良好的交通秩序和綠色交通、公交優先。(多說一句,這和排外無關,某些人不要試圖挑起“地圖炮”來攻擊新規,這很low!)
交通擁堵和城市病還沒有那么嚴重的城市,則要寬松很多,這也打臉了一些專家的危言聳聽。
杭州,要求本地車,但戶籍不限制,非杭州戶籍同樣可以開網約車。
另一個直轄市重慶,則更能說明“一城一策”分類管理的實事求是,首先戶籍則完全沒有限制,本地人外地人都可以。其次,車輛在在主城區要求本地牌照,主城區以外的各區縣(自治縣)則沒限制。
在廣州,戶籍根本沒限制,要求“初中以上或同等學歷證書”居然還能被噴,這些九年義務教育都沒完成的網絡噴子,你咋不上天呢。
南方的三線城市惠州,網約車數量運價完全放開,駕駛人并不限制戶籍。
啪啪啪,又打臉了!
三、談情懷:共享經濟的遮羞布快遮不住了
某些網約車公司和專家總是善用表演情懷,常常自居道德”本人、“創新”本人,尤其是喜歡打出“共享經濟”的遮羞布,甚至借此抬出領導人來碰瓷壯膽色。
來講道理,共享經濟——將你閑置的資源分享給別人,提高利用率并獲取回報。“沙發客”就是典型共享經濟,偶爾把你家閑置的房間(沙發)共享給驢友、游客,適當收取點回報。可你長期用五層小樓幾十個房間給陌生人住,還收錢——對不起,這叫開!旅!館!
沙發客和開旅店的區別就是,沙發沒有什么強制要求,但旅店必須有消防設施、應急通道,必須有專業服務員,必須誠實合法經營,這就是門檻和要求。
某些網約車公司總是在輿論宣傳是言必稱“共享經濟”,以彰顯自己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稍有不同意見就將對方打成“逆歷史潮流而動”。可現實是,有哪個白領、老師、醫生一天到晚開車在街上“共享”, 滿大街跑的不都是以此為職業的專業司機(不少是過去的黑車司機)?
可以說,
目前,網約車公司的業務類型中,只有順風車算是共享經濟,而快車、專車等其他類型都是披著共享經濟外衣,干著經營的出租客運車輛罷了。
大量專職司機通過汽車租賃公司或自帶車上路拉活掙錢,這種網約車被定為經營行為,提出相應規定來確保乘客安全,這過分嗎?筆者看,簡直不能再合理了。
四、談錢:真的很傷所有人的感情
網約車為啥受老百姓歡迎?因為便宜啊!難道是因為人民群眾要踐行“共享經濟”或者“互聯網+”理念么?價格幾乎是決定性因素。曾幾何時,平時不打車的也約一發,去趟超市也要約一發。
可現在還便宜嗎?筆者去年曾寫過一篇文章《別玩虛的,關于專車和共享經濟,咱聊幾句實在話!》,預測過網約車公司不是做慈善的,今天瘋狂補貼的100億,明天就要賺回200億甚至更多,互聯網思維:羊毛出在豬身上,狗死了。
事實如此,今年開始,各地網約車大幅漲價,這就不必多說,看官們的荷包自有深切體會。反正筆者沒有“券”、不打折后就很少坐了,還是滾回去支持地鐵、公交,踐行“綠色出行”理念。
現在,有聲音想把“打車難”、“打車貴”的鍋甩給新規,你確定人民群眾都傻嗎?真的傷感情喲!
談錢,更傷感情的是網約車司機。這些司機一般自稱“雷師傅”,雷鋒師傅。一些網約車公司旱澇保收,在不承擔車輛損耗、油費、車險、司機五險一金等等支出的情況下,每一單干抽20%多成,真是誰開誰知道,高利貸也不敢這么玩!
后來,該網約車公司宣稱“取消20%多的抽成”,用全新的計價方式。為此,某長期站臺的Z專家還吹捧道“新計價方式說明了網約車與傳統出租車的不同,不是變相的份子錢,也不是抽頭,而是分享經濟的體現。”
可實事是,網約車司機一算發現,網約車公司只是玩了文字游戲,“眼不見心不煩”不顯示出來,還抽多少還多少。啪啪啪,打臉!某專家,可恥!
當有輿論炮轟出租車公司份子錢壓榨的時候,你可知道北京等很多地方的份子錢里含著司機的保險、福利甚至車輛成本。
收這么多,那賺多少呢?以某網約車公司的公開數據,上海41萬網約車司機2015年收33億收入,這意味著人均月收入670元……這個算法可能有誤,畢竟人很多是玩票,注冊后沒開過。就算有十分之一是專職司機,那也就6700元/月,這還不算油錢、車輛損耗等成本。
壟斷了,補貼沒了,開始收割用戶。而擾亂的市場卻已經回不去了,幾年前上海人引以為豪的“擦頭”(出租車)服務,現在還有嗎?
收入降低導致司機素質和服務態度也跟著下降——司機不掙錢,誰還用心服務?亂扣費、車內臭氣熏天、爆粗口、威脅乘客、繞路,甚至各類刑事案件,凡是網約車的乘客,都能體會到網約車服務質量的變化,這不是造謠或者抹黑吧!
五、結語
數月前,力挺網約車的北大教授周其仁、薛兆豐曾大加贊賞交通部公布的網約車暫行管理辦法——“作為世界范圍內首個國家級網約車法規”,“必將在科技商業史上留下一頁”。
如果放眼全球,與東京、首爾、倫敦、臺北、香港等城市直接禁止相比,中國大陸城市對網約車的管理已非常與時俱進,但資本不能肆無忌憚,以為獨角獸真的“大到不能倒”。只要違背了社會發展的方向,違背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那就是“眼看他高樓起,眼看他樓塌” 。
愿社會公眾、企業、行業從業者、政府部門等幾方都能理性、建設性地尋找到最終解決方案。(中國交通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