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聚焦:電子車牌時代來臨
2015-06-09 09:43:55來源:《ITS智能交通》 2015年第5期 丁兆威
[摘要]電子車牌相當于人的“二代身份證”,電子車牌是實現車輛數據信息化的基本條件。當一個城市有了準確、實時的動態車輛數據,再加上人與車、車與車、車與路之間的信息互動。真正意義上的車聯網,就離我們不遠了。未來幾年,電子車牌市場將會出現井噴式增長
觀察與思考:
汽車電子標識的應用,其實幾年之前就已經有,只是在小范圍內應用,因此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比如南京市早在2011年就正式啟用了射頻識別機動車環保標志電子卡,成為南京機動車貼在車窗上的“身份證”。在小規模成功應用經驗的基礎上,公安部向國標委提出編制“電子車牌”標準的申請。公安部交通科學管理研究所主要負責芯片的國產化。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電子車牌技術已經實現國產化,這也成為電子車牌推廣應用的最大信心保證。
在標準建立方面,公安部在2013年與工信部簽訂了協議,共同推進RFID在公共安全領域應用。汽車上了牌照全國各地都可以跑,所以汽車首先具有跨區域、跨時空的大流通的特點,必須要制作一個統一的汽車電子身份,實現汽車電子身份的共享,然后規范各地目前在建的所謂的“電子車牌”。
目前,由公安部主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具體承辦的汽車電子標識6項國家標準正在擬定之中,相關產品也在調整、優化階段,北京、無錫、深圳為試點應用城市。電子車牌如同居民的二代身份證。我們很難想象,今天如果沒有二代居民身份證,城市人口信息化管理會是什么樣子 ,管理的難度會有多大?
電子車牌不但利于車輛的管理,而且可以融入信息發布等更多、更強大的功能,包括車聯網、不停車聯網收費等功能。從技術角度看,如果電子車牌融合了更多的信息功能尤其是聯網支付功能,受沖擊最大的,可能就是ETC了。甚至有人“預言”,一旦電子車牌全面普及、大范圍覆蓋,ETC可能就面臨被“終結”的命運。因此,有專家指出,短期內,二者的融合發展,或將成為趨勢。長遠看,電子車牌一統“天下”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目前,國內主要研發生產電子車牌的企業包括中興智聯、千方科技、同方股份、本能科技、鍵橋通訊、金溢、遠望谷、鼎識科技、上海華虹、廈門信達、廈門安捷等。
電子車牌具有安裝方便、價格低廉等優勢,可以在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甚至一個車輛種類中逐步實施,并和目前的鐵皮車牌并用。
安裝電子車牌是政府部門城市和交通管理的需要。但如果強制安裝,又有違“行政為民”原則,尤其是私家車。因此,普及應用電子車牌,必須先立法,否則推廣應用起來就有一定難度,而且道路會十分漫長。
未來,電子車牌的安裝將由后裝市場向前裝市場發展,每輛車從出廠就將會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電子“身份證”。但是,電子車牌仍然需要加裝讀寫天線基站點。有專家提出,衛星導航+電子車牌,才是最理想的“電子車牌”。這是后話,技術有待有志企業去攻克和實現。
據了解,無錫宣布發放10萬張電子車牌早于深圳,但落實似乎慢了一些。深圳在科技創新和應用方面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多年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往往在深圳率先得到應用,并迅速在全國得到推廣普及。在交通管理方面,1997年4月,全國第一個“電子警察”在深圳“上崗”,當時在國內引起不小的反響,如今電子警察已經普及覆蓋到各個城市、各個角落。
深圳一向以高效著稱,因此,此次深圳發放20張電子車牌,很有可能讓深圳在電子車牌的應用上再次走在全國的前列。一旦深圳試點成功,電子車牌大面積應用和覆蓋的速度就會大大加快,這將為芯片、讀寫設備等相關廠商帶來巨大商機,未來幾年,電子車牌市場將會出現井噴式增長。
電子車牌是實現車輛數據信息化的基本條件。當一個城市有了準確、實時的動態車輛數據,再加上人與車、車與車、車與路之間的信息互動,這樣一來,真正意義上的車聯網,就離我們不遠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汽車電子車牌時代即將到來!

從用戶端出發、深度報道產品、提供解決方案、邀請專家解讀技術、及時報道行業資訊、舉辦線上研討會、培訓安防復合型人才。
網站精華 雜志匯總 互動專區 智能交通資訊一網打盡微信公眾賬號搜索“cpsits”或掃描左側微信二維碼添加
轉載聲明: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 北斗產業化 璀璨中國夢(2015-04-24)
網友評論(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