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路協同助推智能網聯汽車發展
車路協同是以路側系統和車載系統為基礎進行構建,通過無線通訊設備實現車、路信息交互和共享的智能交通系統,主要體現在協同交通環境中實現信號控制和數據的共享,服務對象是車輛、交通管理,在信號傳輸要求上將比車聯網更嚴格,快速的介入,高可靠性等。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建設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設施融合感知體系;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應用。
數據顯示,若覆蓋全國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投資建設將超過3千億元,僅智能交通升級方面,預計到2025年全球將有30萬公里的高速公路完成數字化改造,1億個道路標識支持實時信息聯網,3億個道路傳感器支持實時路網監控,中國的車路協同發展前景廣闊。
業內普遍認為,自動駕駛出行大規模推行必定要依賴車路協同的實現。具體來說,未來我國將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通過建造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設施融合感知體系,打造城市動靜態數據融為一體的智慧出行平臺。因此,車路協同將助推智能網聯汽車發展。
一是因為城市完善的基礎設施為智能網聯汽車提供了先進的感知技術和信息支撐,城市快速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為智能網聯汽車提供了網絡服務;城市為實現智能網聯汽車轉變為智能終端提供了多樣化數據,二是因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優勢可以有效改善城市交通水平、提升功能區域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更好地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質量,此外,智能網聯汽車將成為打破“數據孤島”的重要節點,把動態數據匯總起來,讓城市數據更豐富、更智慧。
因此,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可有效的提高城市交通效率,也有利于加快自動駕駛進程的發展。
車路協同發展有望再次提速
前不久,工信部、交通運輸部及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印發了《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交通相關)》提出,到2022年底,制修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交通信息輔助等領域智能交通急需標準20項以上,初步構建起支撐車聯網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到2025年,制修訂智能管理和服務、車路協同等領域智能交通關鍵標準20項以上,系統形成能夠支撐車聯網應用、滿足交通運輸管理和服務需求的標準體系。
隨著自動駕駛汽車接連落地,產業集聚效應也愈發明顯,一場原本屬于自動駕駛汽車企業之間的競賽,無形中演化為城市之間的較量。現階段,全國各地興起火熱的新基建、車路協同示范項目,均以政府驅動為主。
雖然車路協同從示范區走向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依然面臨發展制約條件,車路協同C-V2X技術還在起步階段,但在細分場景,如物流園區、港口、機場、貨運場站,其應用物聯網、自動化技術也將的得到推廣。
不斷完善的新基建為自動駕駛搭建了感知體系。在復雜的城市環境中,自動駕駛需要車與車、車與基礎設施、車與人之間的網聯化。僅依靠部署基站和路邊計算單元等通信基礎設施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因此,通信基礎能力不僅需要同高精度地圖、環境感知等自動駕駛功能進行深度協同和融合,也需要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進行匯聚和交融,實現高精度位置感知等關鍵功能。
因此,以車、路、網全方位數字化轉型為牽引,也將為城市空間的智慧化升級構建和完善數字底座,推動自動駕駛全產業鏈的自主創新和良性發展。
但就目前車路協同主流的技術方案中,高密度的路側感知設備是重要技術路線,但是此路線也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就在前不久的兩會上,電子抓拍過密過濫引發詬病受到關注。雖然電子抓拍攝像頭可以大大降低交警同志的工作強度,解放人力,但有些地方不斷增加電攝像頭,明顯超出交通執法所需的正常數量,過密過濫的攝像頭并沒有為道路通暢提供約束和引導。
那么,道路智能設施的發展前景是否需要通用的相關標準?車輛感知+路側感知 能否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各自為主的信息孤島能否被打通?
此外,在今年兩會上,關于智能汽車數據安全的問題也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業內呼吁智能汽車,尤其是具有強大的數據采集能力的高等級智能自動駕駛汽車,加快落實相關數據采集、存儲、處理、應用法律法規和標準,尤其是在軟件代碼安全檢測和監管,軟件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需要事先規范,確保產業安全、健康穩定發展。
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是一場由工業領域和交通領域共同拉動的產業革命,深刻改變著出行方式,更對產業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自動駕駛實現真正落地,車路協同是關鍵,更考驗整個系統的全局性。
文章開白轉載合作事宜可加小編:yipcheuili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