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人的出行看德國的交通狀況
2015-06-03 10:14:36來源:《ITS智能交通》 2015年第5期 作者:薛偉偉
[摘要]德國堪稱世界上交通最發達的國家。在這個 “汽車制造王國”,德國是最典型的崇尚陸上交通的國家,即便是家中有車的德國人,也會選擇更為方便,快捷,準時的公共交通作為日常出行的方式。德國人也并非出門就是開車,很多人也選擇公共交通,比如出租車、公交車、有軌電車、城鐵或地鐵。
發展城市低碳交通

德國政府大力支持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統的發展,重視公共交通系統的整合開發和運營,并建設了集通勤鐵路、軌道交通、快速公交、普通公交為一體的無縫銜接系統。通過公交優先發展和慢行交通設施投入,使得低碳交通出行的整體模式比例高達40%,其中自行車與步行的出行比例達到32%。
自行車。本來是以鍛煉身體為主的自行車,逐漸的也成為了德國人的日常出行工具之一, 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在德國多數路段自行車是有自己的車道的,同時自行車與汽車一樣也要遵循交通規則如:不可逆行,避讓行人,裝備夜行燈等。
推廣電動交通工具。德國柏林的目標是成為歐洲領先的電動汽車大都市。目前,柏林-勃蘭登堡首都地區是德國最大的電動汽車 “實驗室” ,也是少數擁有220個公用充電樁的德國城市, 迄今實施的可持續交通項目涵蓋了從私人和家庭用車,到電動汽車共享、企業車隊,再到卡車貨運、電動自行車的廣泛目標。
2014年10月德國政府通過首部《電動汽車法》,通過給予電動汽車道路交通特權,以促進電動汽車的普及推廣。這部新法規定,未來電動汽車在德國將享有停車費優惠或者免交;在充電站周圍,為電動汽車設立專用停車位;一些限制車輛通過的路段,例如防噪音或防廢氣排放路段,將允許電動汽車通行等。為落實電動汽車享有特殊規定,電動汽車將安裝特別的車牌以區別其他社會車輛。
據外媒報道, 德國默克爾政府希望到2020年能讓100萬輛電動汽車開上德國公路。然而電動汽車的高昂成本和司機對基礎設施不足的擔憂導致電動汽車在德國的銷售一直低迷。 德國計劃將電動汽車充電站網絡覆蓋范圍擴大至全國,以刺激對電動汽車低迷需求。據德國交通部統計,德國目前有約100家電動汽車快速服務充電點, 允許司機在不到一個小時內完成充電;另外還有4800家交流電充電站。 “德國將沿著全國高速公路建設電動汽車快速充電站。” 德國交通部長表示。
嚴格遵守交規保障了交通的盡然有序。德國人大都嚴謹自律,過馬路就算兩旁沒有車也要等綠燈。在德國騎自行車可以走機動車道,德國機動車輛要讓行人和自行車先行,只要是斑馬線可以不管紅綠燈直接通過,機動車得先等著。
德國對信號燈進行智能化控制,如果沒有機動車通行,人行橫道的紅燈時間可以縮短,提前切換到綠燈; 如果這一時間段人流量相當大,可以把人行橫道的綠燈時間延長。研究顯示,行人對馬路口紅燈的等待時間忍耐限度是60秒,所以德國紅燈最長時間都不超過60秒。為杜絕“搶黃燈”現象,很多國家出臺了嚴格的交通法規,通過扣分、罰款等手段,強化司機和行人“等黃燈” 的意識。除懲罰措施外,一些國家還加強對民眾的交通安全教育,形成 “綠燈行”、“紅燈、黃燈停” 的交通自覺。德國則實施50米之外看到黃燈,要剎車。
緩解擁堵措施
德國也會堵車,但暢通率卻很高。德國的交通也一樣會出現擁堵現象,尤其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間,但堵車也是有秩序可尋的,并不是在一片混亂當中各行其車。人口和機動車的猛增使城市道路交通越來越擁堵,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在這方面, 國內許多城市的普遍做法是,增添或拓寬道路。但道路“量” 的增長永遠跟不上機動車的增長速度,于是擁堵仍舊。與國內這種做法不同的是,一些國家在緩解交通擁堵上,更注意高效靈活的交通管理。
德國的公路被分為聯邦級、州級和鄉鎮級三等,對不同的路段規定有不同的車速限制。通常規定的最高車速為100公里/小時,市區內為50公里/小時,住宅區內一般只允許30公里/小時。只有一部分高速公路無車速限制。同時,對某些車輛如載重汽車、大型公共汽車等也規定有最高車速。
目前德國的交通決策部門在陸路交通建設方面的重點已開始由公路向鐵路傾斜。在德國的一些交通樞紐大城市,為緩解交通緊張狀況,建有三、四層的立體交叉道,景象十分壯觀。然而即便如此,每逢上下班高峰、周未、節假日或遇惡性交通事故時,德國的公路上就會出現交通阻塞,少則半小時,多達數小時。此外,隨著汽車數量的增加,車禍、城市噪音和空氣污染等也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如今在德國的各大城市中,乘坐公交車與自己開小汽車相比,不僅省錢,而且在時間上也更有保證。自行車也開始悄悄融入城市交通,目前德國已有近6000萬輛自行車,并且還在以每年600萬輛的速度上升。
結語
在歐洲,德國可以稱得上是人多、自行車多、汽車多的“三多” 國家。但是街頭幾乎看不到交通警察,路上總是秩序井然。德國人駕照首次通過率不到一半。一旦違章,駕駛員不僅會被罰款和扣分,其違章情況還會在網上公布,今后駕車、購車和享受相關社會福利都會因此受到影響。除了嚴格的法規約束之外,民眾也很自覺。德國城市絕大部分的馬路兩邊都可停車。為充分、有效利用空間,交通管理部門按交通流量情況,分時間和地段,規劃了限時和不限時、收費和免費等形式不一的停車帶。德國依托科技創新,積極開展交通信息化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交通設施的能力,是解決交通一系列問題的重要舉措。

從用戶端出發、深度報道產品、提供解決方案、邀請專家解讀技術、及時報道行業資訊、舉辦線上研討會、培訓安防復合型人才。
網站精華 雜志匯總 互動專區 智能交通資訊一網打盡微信公眾賬號搜索“cpsits”或掃描左側微信二維碼添加
轉載聲明: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 一路前行的公交都市建設(2014-10-21)
- 深圳發布汽車”限購令“彰顯發展智能交通迫切性(2015-03-24)
- 國內八個出臺汽車“限購令”城市及限購措施(2015-03-24)
- 交通APP盈利模式探討(2015-03-24)
- 荷蘭,騎在自行車上的王國(2015-03-25)
網友評論(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