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宣布,日本軟銀將在美國投資500億美元,將創造5萬個工作崗位。隨后,富士康表示,正就潛在的美國投資進行初步磋商。富士康是一家主要為蘋果等高科技公司代工的企業,目前的主要基地在中國大陸,現在迫于成本壓力,開始尋求向印度等低成本地區轉移。
近幾年中國制造 雖然美國制造業產值被中國超越中國制造 但依然處于高位,與排名世界第三的日本相比領先距離相當大。2014年美國制造業產值高達2.1萬億美元,相當于世界第9大經濟體。
根據美國政府經濟分析部門的數據,化學產品、計算機和電子產品、食品、飲料和煙草產品、石油和煤炭產品對美國制造業產值貢獻最大,總和約占美國制造業產值的一半。但單從超市里的日用百貨、食品飲料等的數量和價值來看,如果只生產這些,美國制造業無法保持與中國制造業相差無幾的巨大產值。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得益于低廉的勞動力、成熟的產業鏈、政府的稅收優惠以及降低環保標準等因素。中國制造以價格優勢逐步占領國際市場。但是,隨著稅收優惠的結束、環保標準的提高,尤其是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漲,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正在逐漸消失。低端產業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向東南亞或南亞國家轉移。而現在,像富士康這樣的企業也感受到了壓力。
中國的制造業有什么著名公司?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里,在國際上比較著名的聯想和華為,分別排在第10和第11位。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2014年曾在一個論壇上表示,美國的制造業遙遙領先,處于全球第一方陣。德國、日本處于第二方陣;中國、英國、法國、韓國處于第三方陣。中國與第一、第二方陣國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員勞動生產率低、增加值率低、創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
2008年后,中國通過信用擴張的方式刺激經濟,導致了資產價格與物價的持續上揚,進而不斷地提高勞動力成本。在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緊張的市場里,更加勞累的制造業缺少勞動力,農民工開始返鄉或者去從事服務業,比如快遞、外賣等。有一種觀點認為,偏向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法不利于企業用工自由并降低成本。但是,即使給予企業更多的用工自由,在房價不斷創出新高,生活物價不斷上漲的背景下,勞動者成本很難降低,除非出現大規模的失業造成勞動力過剩。
人口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等國家正在日益崛起,隨著這些國家基礎設施的完善、勞動效率的提高,國際產業資本向這些國家轉移已經成為趨勢。即使是中國企業,也開始大量走出去。與發達國家相比,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競爭更加激烈。
作為一個還未越過中等收入水平的國家,在制造業優勢減弱之后,中國可能面臨新的發展難題,中國要通過智能制造等方式轉型,提高勞動生產力。
中國制造生產能力世界第一,卻缺乏核心技術和人性設計。一直以來“中國制造”解決的是短缺問題,對優質產品探索、研發、生產剛起步,但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已被國際市場逐漸培養,供需之間產生裂痕。而這與日本德國等工業堅定信仰的“工匠精神”不同,不少中國制造企業把像匠人一樣追求產品品質的精神拋在腦后。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或許是大家沒時間陪你玩,別人做好了,先拿過來用用,質量差點就差點,價格不是在那兒,銷量不是在哪兒嗎,創新,精湛需要成本,需要大量的時間,金錢,創意,堅持,甚至機遇。絕大多數人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意識,我們對此或許不應失望和責備,而應是使自己的產品盡量好一點,再好一點,讓自己的行為創造一點工匠精神的氛圍。
每當到了長假期間,總能在各種新聞上看見中國游客爆買,韓國,日本,都是中國游客掃貨之地,雖說也有產品是中國制造,但是那只是少數,更多的還是他國制造。其實我們大家也都知道,日本制造業也是屬于世界頂尖,那么,中日制造之間又少了什么呢?
五點。
第一種精神我們缺少死板,缺少死板認真的精神,死板是一種精神,制造業要想制造出高質量的產品一定要死板。一個中國人,你要求他擦五遍桌子,一開始他能遵守這規定擦五遍,過了一段時間以后,他就腦袋靈活了,覺得擦四遍也行;然后再過一段時間,他就擦三遍了;最后他一遍都不擦了,這就是中國人。
第二種缺少的精神就是狂野式的敬業。日本的員工對工作真是有一種狂野的敬業精神。
我們缺少的第三種東西是什么?細節,魔鬼式細節。
第四個缺少的是我們的原材料品質。
第五個缺少的就是我們的配套不行。
中國存在的突出問題如下: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
中國的大部分企業家似乎對賺錢有著某種天賦。所以,很多人在主業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馬開始“多元化”戰略,投資房地產、投資股票證券。而日本的企業家似乎對產品本身更感興趣。
其實我們仔細來看一看全球著名的品牌,無論是任天堂、微軟、尼康、奔馳、豐田、麥當勞等,它們似乎都永遠只專注于某一個領域,始終在他們的行業里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樂趣,越做越大。而我們的企業,包括海爾、聯想在內的中國品牌,本行都沒有完全成功,也開始搞投資,做房地產,甚至做保健品,忙著賺錢而嚴重忽視本行,典型不務正業。這恐怕就是我們中國的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間的差距所在。
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從企業到國民都變得非常浮躁,自大狂妄,從抵制日貨到狂言中國經濟發展不需要日本幫助,實在是一句自大、無知、愚蠢的話。中國的生產科技,眾多核心技術和設備都來自日本,并且無法替代。國民生活方方面面也都充斥著日本技術與產品,即使國貨產品里面的核心技術也依然是日本提供,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無法替代的。
日本人重視細節、精益求精的意識、敬業的態度、學習和超越學習的能力,這是我們中國人乃至世界人都知道的事情。但在相應的思想意識上,具體的行動落實上,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