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25日電 本月中旬,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和集成應用為重點,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行動計劃》的發布引發各界廣泛關注。近日人工智能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負責人就《行動計劃》內容進行了解讀。
十九大報告提出人工智能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大數據的積聚、理論算法的革新、計算能力的提升及網絡設施的演進工信部,驅動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階段工信部,人工智能正加快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融合工信部,帶動技術進步、推動產業升級、助力經濟轉型、促進社會進步。
今年7月智能制造,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智能制造,重點對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保障措施進行系統的規劃和部署智能制造,為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的長期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近日已啟動,聚焦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及支撐平臺建設等工作。
加快產業化和應用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對此,工信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行動計劃》從推動產業發展角度出發,結合“中國制造2025”,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相關任務進行了細化和落實,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與集成應用,發展高端智能產品,夯實核心基礎,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完善公共支撐體系。《行動計劃》以三年為期限明確了多項任務的具體指標,操作性和執行性很強,因此在產業界引起了較大反響。
《行動計劃》將重點發展哪些方向和領域?為何選擇這些方向和領域?
對此,上述負責人介紹道,《行動計劃》按照“系統布局、重點突破、協同創新、開放有序”的原則,在深入調研基礎上研究提出四方面重點任務,共17個產品或領域:
一是重點培育和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機、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視頻圖像身份識別系統、智能語音交互系統、智能翻譯系統、智能家居產品等智能化產品,推動智能產品在經濟社會的集成應用。
以上智能化產品已有較好的技術、產業基礎,部分細分領域的產品已經走在了國際前列,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有望實現規模化發展,形成由點到面的突破,并帶動人工智能技術在行業中的深入應用。
二是重點發展智能傳感器、神經網絡芯片、開源開放平臺等關鍵環節,夯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軟硬件基礎。
以上這些產品或平臺市場競爭力不強,是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對產業發展可能形成制約,亟待加快創新發展,夯實基礎,補齊短板。
三是深化發展智能制造,鼓勵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領域各環節的探索應用,提升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創新能力,培育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
制造業是人工智能最先落地的行業之一,“中國制造2025”提出“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的明確要求。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制造業發展已取得積極進展,特別是在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推動制造業智能化升級改造方面開展大量工作。《行動計劃》與“中國制造2025”緊密對接,進一步突出了需要加快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改造升級的具體任務,將為智能制造的深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構建行業訓練資源庫、標準測試及知識產權服務平臺、智能化網絡基礎設施、網絡安全保障等產業公共支撐體系,完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痛點問題之一就是缺少有效的行業資源訓練庫等公共服務支撐體系,業界普遍反映已經影響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及在行業中的應用。《行動計劃》注意到了這一關鍵問題,加大對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持,將形成有效引導,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