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在臺達電子最新一屆的高校工業自動化大賽現場,尹鏇博意外地看到很多來自東南亞的學生。
作為臺達電子集團副董事長,他和董事會連續四年舉辦了“臺達杯”高校自動化設計大賽,而今年略有不同,在74支入圍總決賽的隊伍中,包含8所來自東南亞高校的幾十名學生中國制造 在第一、二屆時域外參賽者總數不足10人。
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人才總量將達6192萬中國制造 但仍面臨2986萬的人才缺口自動化人才,今年2月14日自動化人才,一部由教育部、人力資源和工業信息化部等聯合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給出這組數據。
隨著中國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推升自動化人才,工業自動化人才成為各大集團爭奪焦點。在崗位稀缺、人力成本攀升的條件下,域外人士開始來中國尋求工作機會。
當日蘇州吳江地區正處于40度高溫預警天氣,身著防靜電衣帽的東南亞師生,陸續排隊走進臺達的實驗室、生產車間,有的圍著一架機械臂前觀摩很久,有的會和人資培訓人士攀談。
這次大賽是臺達促成從高校到企業人才輸送的重要紐帶。臺達電子是鄭崇華1971年創立于臺灣的一家企業。四十幾年內集團公司遍布全球,已成為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的領導廠商,擁有超過9000名研發工程師。
企業人才爭奪戰
“類似的高校自動化大賽今年有幾十場,幾乎每月都有,這一兩年更為頻繁”,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動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李少遠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舉辦單位以長三角地區為主,規模大小不一,幾乎都是正在進行機器換人的企業。
企業普遍將高校作為人才爭奪高地。決賽現場一位來自臺北科技大學的教授田方治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類似的比賽還有西門子集團舉辦的“西門子杯”,三菱重工的“三菱杯”,幾乎都在暑期前后舉辦,也都陸續來校內舉辦大賽宣傳、就業講座。
作為“臺達杯”的參賽團隊,兩個月前,他帶的10名本科學生開始籌備參賽作品,即研制一套機器視覺自動化設備。而吸引學生們努力研發的,除了獎狀,還有進入臺達工廠的實習機會,和針對應屆生的“面試直通車”。
李少遠稱,“大力推進機器換人,讓工業自動化人才崗位需求大幅增加,但人才數量卻沒有相匹配的漲幅。”李少遠認為,高校大賽頻繁舉辦的背后,是企業機器換人過程中人才匱乏問題,從這點來看,前期的人才培育工作是很不充分的。
這也是令尹鏇博頭疼的一個問題。即便集團早在2000年開始重視電子、工業方面的人才培育,也為此在國內10所院校投入了科教計劃,但近年來企業招工的難度仍然一年比一年高,目前臺達在中國吳江的生產基有2萬多人,預計每年員工數都會明顯遞減,每個廠都有關于導入自動化和人力降低比率的績效指標。
當日,伴隨著高分貝的機械噪聲,記者踏入一間以生產變頻器為主、已部分完成機器換人的生產車間,約500平米的面積僅有200名工人及工程師,這個人數是5年前的三分之一。
傳統產線部分主要由30至40歲的女性工人手動操作,她們多來自吳江本地,在臺達的工齡普遍1年到3年。另一邊完成自動化產線升級的區域,則換成了由碼垛機、機械臂、操作顯示屏組成的自動化組合,以及約十幾位戴黑框眼鏡的青年男性工程師。這類工程師崗位長期登在人資部門的招聘表中。
尹鏇博曾告訴經濟觀察報,優秀的參賽學生會有到部門見習的機會,但大多需要在工廠中得到前輩2-3年的教導才能正式加入工作團隊,將高校畢業生培養成基礎應用工程師,再到行業解決方案工程師,一般來說需要超過3年時間,這個人才缺口很大。
畢業生起薪飆漲
持續加大的供需缺口,造成人才價格攀升。相比其他崗位,自動化崗位薪資更高,而其中起薪最高的是軟體工程師,第二是控制系統工程師,這是臺達中國區人資長王正彬得出的結論,他認為這兩類在智能制造轉型中需求量最大。
這在中國地區尤為明顯。據田方治稱,作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教授,他所在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統專業,畢業到大陸求職的學生正逐年增多,對于大學本科生,大陸企業所給起薪達到每月10000至15000元人民幣,相比臺灣同類企業更高,而他發現,臺灣企業在大陸所設的工廠或研發基地,同類崗位的工程師工資要比臺灣本部地區更高。
李少遠對此深有同感,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器工程學院副院長,多年目送著每一屆院系學生就業,據他了解,本科應屆生年薪基本達到10萬元,而碩士、博士畢業生的起薪往往超過導師的工資。
而尹鏇博告訴記者,供給缺口最大的軟體工程師,在10年前的制造業幾乎沒有企業需要,一直以來從高校到企業的培育工作不足,到現在幾乎是和BAT等互聯網公司爭搶人才,臺達也努力將薪資待遇超越或持平至互聯網公司的水平。而幸運的是,這兩年互聯網公司出現這類人才溢出的現象,臺達這類企業便是承接溢出的重要領域。
不斷攀升的薪資水平自然吸引了外域應屆生,對于本次入圍決賽的東南亞團隊,尹鏇博認為,企業正陸續把中國長三角地區的經營模式復制到東南亞國家,讓他們有了進入中國企業工作的機會,若來境內工作,最大的挑戰是語言,從臺達的工廠來看,可用英文直接溝通人才比較欠缺,而這些學生也適合于留在東南亞當地的中國分工廠工作。